劉田
與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相比,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產品特性、投資風格和業績表現都游走于二者之間。
雖然未能“一鳴驚人”,但卻也不至于“門庭冷落”。畢竟倉位無限制,操作靈活是它最大的優勢。
倉位無限制,操作靈活
“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整體狀況介于公募和陽光私募之間。”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陸慧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采訪時表示,作為大型金融機構,其操作風格和公募類似,但具體產品的規定卻不像公募那么嚴格,和陽光私募一樣比較靈活,其申購贖回狀況也和私募產品一致。
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方向不同可分為限定型和非限定型兩種。
限定型產品將其投資對象限定在現金、貨幣市場基金、國債和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分為債券型和貨幣型兩種;非限定型除了可以投資上述固定收益類資產以外,還可以投資股票、可轉債、封閉式基金和ETF等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FOF和QDII產品四種。
從這種產品設計結構來講,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產品線和公募基金更為相似,但對各種產品的具體倉位限制并沒有統一規定,可根據合約靈活調整。“這就讓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操作更靈活,和陽光私募接近。”陸慧天表示。
投資門檻方面,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介于公募和陽光私募之間。限定型、非限定型的大集合產品參與門檻分別為5萬元和10萬元,小集合產品的參與門檻為100萬元。
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劍輝表示,從2010 年1 月東方證券發行第一只小集合產品——東方紅先鋒1 號以來,券商小集合產品保持了較快的發行速度。
但由于門檻較高和規模限制,即小集合產品要求參與金額高于100 萬元且參與人數小于200 人,市場份額占比仍然較小。
整體業績強于公募,遜于私募
“從投資目標來看,公募基金追求相對收益,陽光私募追求絕對回報。這兩種屬性在券商不同的集合理財產品中都有體現。”張劍輝對記者表示,券商的小集合產品和陽光私募類似,都追求絕對回報,部分大集合產品則追求相對回報。
從業績表現來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正介于公募、陽光私募之間。
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1年8月23日,164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除貨幣型)今年以來平均虧損6.43%,取得正業績的有15只,占比9.15%。其中有6只債券型產品,2只偏債混合型產品。業績最好的股票型產品浙商金惠1號收益率達11.35% ,表現最好的債券型產品國泰君安君享穩健收益率為5.02%。
而737只公募基金(除貨幣型)平均虧損7.55%,取得正業績的49只,占比6.65%。其中偏股型基金僅7只,其中華夏策略精選以4.47%的收益率位居偏股型基金首位,中銀穩健增利以3.72%的收益率位居債券型基金首位。
從比例角度來講,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總體收益狀況略好于公募基金。
但與陽光私募基金相比就略遜一籌了。
根據Wind數據,1016只陽光私募產品今年以來平均虧損5.39%,取得正業績的251只,占比24.7%。收益率在11%以上的產品有28只,表現最好的紫石結構化1期收益率達55.06%。
從墊底產品來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表現最差的是QDII產品國泰君安君富香江,今年以來虧損22.78%;公募基金中表現最差的是銀華內需精選,虧損幅度為21.55%;但陽光私募中虧損幅度最大的時策1期,今年以來已虧損46.08%。
冰火兩重天
從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業績表現來看,這其中既有“耐力型”選手的急速反轉,也有白馬選手的“馬失前蹄”。
浙商金惠1號今年以11.35%的收益率穩居榜首,但其業績的上升則是從二季度以后才出現的。
浙商金惠1號一直堅持成長股投資風格,以中小盤股票為主。在今年市場風格發生轉變的情況下,產品曾一度落后市場。產品季報顯示,該產品一季度虧損8.87%,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3.04%,基金的虧損主要是其以成長股投資為主,倉位在80%~90%之間,導致基金凈值下跌較快。
3月在市場偏好低估值股票的情況下,產品增加了銀行股的配置,5月在市場逐步形成下行趨勢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了股票倉位,利用空余資金,在國債回購中獲得較高的利息收益,但二季度仍虧損8.66%,未能改變其落后的狀態。
但在7月8日之后,金惠1號的凈值一路向上猛躥,從1.02元上升至8月19日的1.32元,一個多月時間內上揚29.41%。
“金惠1號業績的提升主要依靠重倉的三只股票的拉動。”陸慧天對記者表示,從金惠1號成立以來,一直堅持重倉3只股票——金種子酒(600199.SH)、亞廈股份(002375.SZ)和棕櫚園林(002431.SZ)。
根據Wind數據,這3只股票7月8日至8月19日的漲幅分別為18.88%、9.09%和13.15%,同期上證綜合指數下跌9.30%。但這顯然不足以支撐該產品凈值最近1個多月的爆發性增長,本報統計發現,其間兩市漲幅超過29%的僅20只,所以該產品很可能押中了諸如冠昊生物(300238.SZ)等大牛股。
浙商金惠1號的管理人周良將自己的投資風格定位為有耐力的穩健型。他認為一個投資品種獲得市場超額收益的關鍵,并不在于判斷大盤而在于精選個股,更關注上市公司的成長性。
與“黑馬”浙商金惠1號相比,中信證券今年可謂流年不利。中信證券旗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除了今年新成立產品以外,其他產品均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Wind數據,截至二季度末,中信證券旗下的理財產品,總份額合計155.82億份,資產凈值合計157.62億元,在55家券商中排名第一。但截至2011年8月23日,其2011年以前成立的9只產品今年以來全部處于虧損狀態。
其中中信債券優化今年以來虧損1.35%、中信穩健收益虧損1.67%、中信貴賓1號虧損1.84%、中信理財2號虧損6.13%、中信優選成長虧損6.48%、中信股票精選虧損7.72%、中信穩健回報虧損11.08%、中信股債雙贏虧損12.16%、中信積極配置則虧損15.28%。
“中信證券的集合理財產品規模一般大于同類產品。今年的業績表現不佳可能是由于船大難掉頭導致。”陸慧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