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琪 隨著私募行業的發展,陽光私募公司越來越注重品牌塑造,而“1期”產品往往被認為是私募公司傾力打造的“招牌菜”、“拳頭產品”。那么,是不是“私募1期”擁有普遍的領漲現象呢?據好買基金最新報告顯示,“私募1期”的確存在業績優于同公司兄弟產品的現象。
近三分之二“1期”產品領漲
好買基金報告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公司的確存在“私募1期”領漲現象。這份研究以22家私募基金公司為分析樣本,且這些公司旗下均有5只以上產品成立滿1年。
數據顯示,1期產品近一年收益與公司平均收益差距最大的公司為新價值,兩者差距達到16.94個百分點。另外,尚雅、金中和、澤熙、凱石1期產品和公司平均收益差距差距也在10%以上。而1期產品與公司平均收益差距較小的有瀚信、源樂晟、智德、星石、同威等,其差距均在2個百分點以內。
“1期”招牌菜屬限量供應
知名陽光私募公司傾力打造的“招牌菜”顯然是限量供應的,很多優秀公司的1期產品幾乎都已經封閉申購或者追加申購。
對于購買不到“私募1期”的投資者,朱世杰有如下建議:
首先,投資者應考察基金公司各產品以往業績的差異,對于差異較小、明確采取復制策略的私募,投資者購買新產品并無大礙。比如淡水泉、和聚、民森、星石、源樂晟旗下就有新產品是采取復制1期策略。
其次,對于有不同策略基金的私募公司,投資者要根據自身風格選擇基金,而不是把某段時間某種策略基金的漲勢較好作為選擇標準。
再次,對于設有多基金經理的私募公司來說,可以關注其他可能成為后起之秀的基金經理的產品,由于其管理規模小、操作靈活,有時業績甚至反超以往的老產品,例如凱石旗下許友勝管理的國投凱益、睿信旗下王丹楓和李振寧管理的睿信成長1期。
除此之外,還可以關注一些正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小私募,這些私募公司的首只產品不僅買得到,而且處于高成長期,其中能保持良好業績的今后很可能發展成為知名私募公司,當然這種投資風格蘊含著一定風險,適合激進的投資者。
最后,對于不同產品業績差異過大、卻沒有明確原因的私募公司,投資者在選擇其新產品時則需要多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