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排排網 陳伙鑄
去年公募折戟,今年私募崩潰。這兩年,市場低迷,快速擴張后的私募顯現出疲態,在市場環境出現劇變的情況下,私募基金的部分“軟肋”開始暴露出來,虧損、清盤、并購、募集困難等成為了私募基金2011年的主旋律,生存越來越艱難。如何讓自己的軟肋“硬”起來,成為了私募基金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低迷,投資者虧損不少,基金大佬們也難賺錢。不僅公募基金的日子過得慘淡,就連倉位靈活、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日子也過得“舉步維艱”。行情不配合,單純看天吃飯已經成為癡心妄想,而部分私募基金賴以成名的招數也逐漸失靈。私募基金投資中國A股時面臨著困境,現行投資手段、持股模式遭遇了困擾,私募基金“軟肋”逐漸暴露。
軟肋一 、重倉遭遇地雷 “坐莊”模式重現
從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的私募重倉股看,無論是年報、季報還是中報,抱團作戰都是私募最大的特點,特別是同家私募公司多期產品齊聚一家上市公司,占據前十大流通股東的數席,頗為搶眼。如新價值、鴻道投資、澤熙投資、淡水泉等,出現這一現象。行情向好的時候,一榮俱榮,私募公司產品都能從中受益。但如果遇到行情不好,或者說重倉股遭遇“地雷”時,由于倉位過重,很難及時減倉,產品就受到牽連,一枯俱枯,公司產品凈值不可避免的出現下降。
于是,市場出現了質疑之聲,懷疑是否“坐莊”模式重現市場。面對這些質疑,私募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這是由個人風格和公司的操作策略決定的,并不存在所謂的“坐莊”之說。如羅偉廣坦言:“在熊市末端捂住那些被錯殺的成長股是新價值的一貫策略,我的基金管理內部配置的策略是復制的,10多只產品都配置了投資組合中的這十五六個個股,進前十大股東一點也不奇怪。這種操作方法偏激進,缺點是波動比較大,優點是屬于進取型更能博取超額收益。”
私募需要堅持自身的風格,因為這是經過市場牛熊歷練后,私募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對自身的方法和體系有充分的信心。而目前,許多私募公司都采用復制策略,多期產品購買一家公司的情況,自然也就屢見不鮮。只是,這樣的產品需要承受更多的流動性風險,選擇此類產品的客戶也需要有承受風險的能力。
軟肋二、潛伏投資遭疑 違規風險極大
5月底,華芳紡織重組失敗,新價值慘遭套牢一事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喜歡賭重組、風格激進成為了媒體詬病的原因。市場對部分私募喜歡買ST類股、重組、資產注入題材股有一定的質疑聲音,但卻也有點蒼白無力。
抓重組、找資產注入等隱蔽性題材是部分私募的研究偏好,經過深入研究、跟蹤后,是私募基金付出辛勤勞動后的決定,也是他們獲取高收益的一種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至于如何避免踏中“地雷”,特別是重組、資產注入等失敗,則需要私募付出更多的研究汗水。
景良投資廖黎輝一直看好重組概念股的機會,他喜歡在市場上尋找“烏雞變鳳凰”的故事,因為在A股市場上,殼資源是非常具有價值的,通過研究公司的各種資料和跡象,是可以發現重組題材的,并不能依靠所謂的“內幕消息”,反而,一般相信“內幕消息”的股民是損失慘重。投資一定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市場上不存在“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合法合規是第一要訣。
精熙投資的業績一直都穩健,即使大跌中回撤幅度非常少,而“隱蔽資產策略”是他們重要的策略之一。精熙投資投資總監王征說,“我們通過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資產和經營狀況,發掘與投資那些由于所持有的土地、品牌、渠道、股權以及技術等具有潛在重估價值的資產,使得實際資產價值遠大于現價的股票。”
“當然,不搞內幕交易是投資的前提,付出普通人無法比擬的研究汗水是保障投資成功的堡壘。”王征堅定的說。
軟肋三、產品頻現清盤 風控水平低下
A股的持續低迷,復雜的走勢讓很多私募無所適從,眾多私募大幅虧損,清盤成為了私募基金在2011年的關鍵字。
私募一直有著“船小好掉頭”、操作靈活的特點,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很好的體現出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優勢,然而,2011年,私募的靈活性受到了市場質疑,不斷清盤、逼近清盤的現狀讓私募頗為無奈,而部分缺乏波段操作的私募更是備受詬病。
采取怎樣的風險控制方式各式各樣,不一而足,通過精選個股控制風險者有之,通過倉位控制風險者有之,通過波段操作者也有之。無論采用怎樣的方式,確保凈值的低波動性,是目前市場和投資者對私募提出的新要求。
銘遠投資很少采取減倉的手段,但產品凈值的回撤率卻非常小,原因就在于他們精選個股的能力非常強,能尋找到穿越市場周期的個股。
精熙投資產品凈值波動率非常低,原因在于其倉位控制方法得心應手,對市場的判斷相當準確,逃頂比較精準,而抄底比較慢,等趨勢確定后才參與,比較謹慎。而投資靈活是他們的特點,決策果斷,決策流程簡單、避免過多文字工作,執行果斷迅速,充分發揮了船小好調頭的優勢。
呈瑞投資是今年私募界的一匹大黑馬,而波段操作就是芮崑的制勝法寶,“拳擊”理論被其運用得淋漓盡致。
私募是否波段操作要視其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而定,但風險控制卻是不得不做的措施。私募也必須考慮客戶對虧損的承受能力,加強風險控制能力,立足于長遠發展。“投資和資產管理是兩個概念,資產管理必須考慮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我們要在客戶可亨受的范圍內進行投資。”云程泰總魏上云說。
軟肋四、打新屢屢中套 研發能力一般
打新必賺的規律在2011年失去了魔力,而新股上市破發卻成為了2011年的常態,熱衷于打新的私募和公募基金都遭受了損失。
新股發行價過高、市盈率過高一直是市場詬病的原因,也是A股市場存在的一個極不合理的現狀,作為以研究能力見長的私募和公募基金,卻慘遭套牢,自然遭受市場的質疑。
打新作為投資的其中一種手段,無可避免會被私募所納用,只是隨著市場的變化,市場上新上市的公司魚龍混雜,打新的確定性收益不再,打新的風險驟然增加,這就需要私募加強研究,尋找出優質的上市公司,確保收益,不能僅是依賴以往的打新規律,簡單作出決定。
軟肋五、抱團取暖出事 缺乏預警概念
在公布的上市公司報表中,抱團取暖是常態,私募和公募扎堆一股成為了學科結構的事情。在投資過程中,多只基金同時買某只股票,以借此互相幫助推高股價,但如果遇到市場不好的情況,股價想推不起來,這種情況下,往往是大家一起賠錢。
私募在研究上很多時候需要依賴于券商和公募基金,才賣方機構處得到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從中判斷,決定調研的標的,確認后再決策買入,這樣就無可避免的會出現和公募、券商多家機構扎堆的現象。
私募在研究上可以依靠賣方機構,但卻不能依賴于賣方機構,而挖掘黑馬本身就是許多私募具備的優勢,是不同于公募之處。只有加強調研的能力、深入追蹤、挖掘優質股票,同時,做好風險控制,靈活應對,規避同質化,才能更好的規避“抱團式”虧損風險。
軟肋六、量化投資泛泛 產品創新鮮見
我國私募基金面臨著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的困境,基本上皆為多頭策略,做空類或者其他品種的產品較少。股指期貨上市已經一年多時間,公募、券商、QFII、信托等陸續允許入場,但私募中運用股指期貨對沖風險的還是相對較小,海外較為盛行的量化投資在國內也還沒有興起大浪潮。
創新型產品較少、缺乏對沖手段,是私募在每次股市大跌中受傷累累的重要原因,習慣于多頭操作的方式只能是靠天吃飯,在行情不好的時候,這種操作方式也就遭受到嚴峻的挑戰。
可喜的是,創新型產品較少的困境在得到改善。2011年上半年,一些產品設計理念較新的產品卻依然能夠取得驕人的業績,劉宏管理的“博弘定向2期”以42.15%的年內回報率勇奪私募冠軍。
定向增發私募產品在2011年受到了市場的追捧,其他創新型產品也屢出不窮。如國內首只“半結構化”陽光私募面世,該產品首創結構化和非結構產品聯合發行,試圖打破私募發行困局。
“富達基金I號”由四川德源富錦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起并擔任中心管理人,專業從事股票、商品期貨、股指期貨投資。“這只基金將定位于短周期,多元化,雙向性,系統化的混合型證券、期貨投資基金,以合伙制為模式進行組建和運作。這也是西部首只期指投資基金。”
清盤是投資行業“市場淘汰”的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行業的創新發展。2010年下半年以來,不少私募開始嘗試將對沖等機制引入產品設計,目前市場中性、宏觀策略等多類型對沖基金形式已經在國內投資市場出現。
隨著陽光私募的發展,信托參與股指期貨放行,陽光私募產品將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其業績和風格表現更分化。
創新是一個行業生存之源,隨著資本市場的成熟,創新型私募產品會不斷出現,殺出重圍,贏得市場。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任何一個行業在成長中都需要經歷陣痛,瘋狂后肯定會面臨一定時期的冷落期,目前,我國私募基金正處于這一敏感時刻。在這期間,行業需要經過并購、整合,使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成長的煩惱無礙陽光私募燦爛的明天。
雖然,私募基金目前面臨著諸多的困境,自身也存在著一些軟肋,但把“軟肋”練“硬”,私募基金才能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