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滕曉萌
高善文(微博)先生曾經在一篇著名的博文中表示,賣方研究就像諸葛亮,買方投資就像劉備。
當然,如你所知,買方除了負責投資的基金經理外,還有一群人,叫做買方研究員。
大概兩月之前,我告訴一位曾經的基金大佬,理財周報的北方50股票專題,曾在紫鑫藥業暴漲前夕,與之擦肩而過。
他很認真地說,推薦這只股票的人,是有內幕消息嗎?
這樣的反應,應當和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相同。按照目前可以查閱到的紫鑫藥業定期報告,2010年上半年,沒有一家機構對其進行過調研。
而現在能夠查閱到的研報記錄中,2010年以來,只有日信、天相投顧、長江、國海四家機構對紫鑫藥業發表過“推薦”或者“買入”的研報。
我以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踩中地雷,更多應責買方失察,而非賣方吹水。
有趣的是,盡管紫鑫藥業自己公布的信息中,沒有任何一家基金對其進行過調研。但是據說其關聯交易嫌疑被揭露后,重倉這只股票的基金公司大都表示,自己的研究員曾赴該公司進行過實地調研,只是因調研方式局限而未能發現問題。
坦白地講,我并不十分相信這些表態。就我所了解的行業而言,愛調研或者擅長實地調研的研究員,實在不多。
根據某些傳統理論,上市公司基本面是賣方分析范疇,買方研究員更應該關注股票變化、挑選股票和判斷買賣時機。
但現實是,由于賣方研究已經全面轉向短期薦股,買方研究員不得不擔負起公司調研的重任。
一位做私募的朋友曾經慨嘆,出去調研,總能碰到華夏、博時幾家公司的研究員,其他基金公司基本碰不到。
在更多的基金公司,研究位置尷尬。在一些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不屑于和研究員同桌吃飯;在另一些基金公司,研究員拒絕向基金經理推薦股票。
起碼有兩家大型基金公司告訴我,他們從2010年后才開始明確研究部門的考核機制。
對于大部分基金公司而言,無論招募說明書上如何天花亂墜,實際投資的程序都是:基金經理決定買賣,研究員們挖空心思寫出為什么買賣這只股票的報告。
地雷年年有,有的公司今年踩得特別多。盡管每一位基金經理都會在季報中寫,要挑出真正優質的股票,但如何挑選,我們總是不得而知。
在此,有一個好的結論是,隨著中小盤股票地雷不斷爆發,公司研究理應被提到更高位置,研究員們的春天即將到來。
壞的結論是,很多公司告訴我,如果推薦的股票為公司賺了錢,研究員會獲得相應的獎勵。但沒有一家公司告訴我,如果研究員并沒有去過那家地雷公司,重倉進入的決定也并非真心建議,到底應該追究研究部門調查失責,還是投資高層貪功冒進?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