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過分依靠公募業務,在發行困難加劇和贖回潮來臨時,曾被視為金字招牌的公募基金,其股權價值正在遞減。
【《證券市場周刊》記者 袁京力】有人星夜趕考,有人辭官歸鄉。
趕考的是一家家等待準生證的新基金公司,離去的是一個個基金經理、基金總經理落寞的身影。
自7月中旬方正富邦基金成立之后,公募基金已經達到66家,據專門為外資機構服務的上海咨奔商務咨詢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外資機構在中國設立合資基金公司的態度一直很積極,至少有10家以上機構考慮來中國成立合資基金公司。
有媒體報道,正處于籌備過程中的新基金公司家數已經達到30多家。
與新進入者的踴躍對應的是,公募基金正陷入兩大困難中:一是人員流失,從基金經理至基金公司總經理,離去的身影頻繁浮現;二是發行艱難。據記者統計,在剛剛過去的7月,偏股型基金募集額最高為10億元,平均募集規模不足5億元,“能募集8億元就不錯了!”這是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主管營銷的副總對新發產品的預期。
募集的困難及出現凈贖回,讓基金公司股權價值存在高估之嫌,其典型案例是:作為行業龍頭的華夏基金股權拍賣,在本身被評估過高之后又被高價摘牌;另一“老十家”長盛基金,因為主要產品在“封轉開”之后可能出現的巨大贖回,也給基金公司以重創,并令其價值大打折扣。
華夏基金:收入年增15%懸疑
受困于“一參一控”的制約,中信證券(600030.SH)不得不拍賣華夏基金51%的股權,并給出了75.63億元的評估值。
不過,評估公司給出這一評估值的假設卻讓人產生質疑。
根據該評估報告,華夏基金從2010年至2014年,收入將從29.95億元增長至54.82億元,即平均每年保持約15%的增長。
根據年度報告,該公司2010年有34.07億元的營業收入(比評估假設中的29.95億高10%),但此后至少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才能達到目標。
這具有可行性嗎?
先看看華夏基金的管理費構成。根據華夏基金年報,在34.07億元的營業收入中,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費為29.47億元、社保基金管理費0.47億元、企業年金管理費0.58億元、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費0.71億元。
根據相關公開信息,這一收入構成,對應的華夏基金2010年底的公募規模約為2200億元,非公募業務約1000億元。
顯然,機構業務規模雖然龐大,但對華夏基金這類模式的公司業績貢獻卻很小,后三類業務收取的管理費低于2億元,不足華夏旗下一只QDII基金——華夏全球精選收取的3.43億元的管理費。
這也符合業內慣例。據上海咨奔商務咨詢公司負責人透露,除了少數基金代理的QDII能獲取0.7%的管理費之外,基金管理的諸如社保、企業年金等業務管理費率非常低。
根據初步估算,如果繼續按照公募業務、機構業務的收入構成的話,要在2014年達到54.82億元營業收入,華夏基金所管理的公募資產規模要達到4000億元左右,機構業務也需增至1800億元左右。
事實上,自2010年停發新產品之后,即便華夏基金股權轉讓能在8月完成,華夏基金從9月開始能上報產品,但按照審核周期,華夏基金在2011年能發行公募產品的概率較小。
這意味著,在未來三年內,華夏基金要讓公募基金的規模達到4000億元左右,幾乎每年增加600億元左右。
顯然,靠發新基金難度很大。
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平均每只基金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募集額分別為30億元、21億元和16億元,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在下半年,這一趨勢似乎還將繼續。
此前,據記者了解,一些基金公司為了避開銀行6月底為達到存貸比大限的拉存款的考核,選擇了在7月募集新基金。
可惜,基金公司的如意算盤打錯了,7月份,平均每只偏股型基金的募集額不足6億元,近一個多月來偏股型基金最高的募集額為12億元。
即便華夏基金有強大的品牌支撐,但要完成每年600億元的規模擴張,除非來一波大牛市才行,而這顯然是不可靠的。
在評估值的基礎上,華夏基金51%的股權被加價至81.6億元,這顯然是一個不低的價格。
長盛基金:同慶分級“封轉開”后贖回潮猜想
但發行新基金陷入麻煩時,贖回潮的陰魂不散,讓公募基金的股權價值大打折扣。
在2010年、201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均表現為凈贖回,而未來的贖回將可能讓公募基金股權價值大打折扣。
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是長盛基金旗下的長盛同慶分級基金。
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公司旗下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合計390億元,其中,長盛同慶分級基金的規模為150億元,占據了長盛基金所管理資產規模的40%。
早在2009年5月,長盛基金發行了一款分級基金——長盛同慶,該基金分為優先級的A類產品和進取級的B類產品,兩者在募集時按照2∶3的比例分配,前者享受5.6%的年收益率,后者獲得剩余收益,并以自身的資產為A類提供保本加收益。
按照基金契約,長盛同慶在完成三年的封閉期之后轉為開放式基金,即在2012年5月完成“封轉開”。
在市場火爆時,憑借著分級基金的杠桿概念,該基金僅在一天之內就募集了147億元,提前結束了募集期。
這也是長盛基金近三年來規模最大的基金。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除了一只保本基金之外,長盛旗下的新發偏股型基金目前規模均不足5億元。
按照150億元的規模,在三年封閉期間,該基金可以為長盛基金提供2.25億元的管理費,將近占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的一半。
“封轉開”之后,長盛同慶卻可能因為巨額贖回規模銳減。
據機構銷售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目前離封轉開的時間尚有接近1年,但在該公司內部,不少人擔心其“封轉開”之后,將面臨巨額的贖回,使得規模將大幅縮水。
而這種擔心也確實有其現實基礎。
具體到同慶分級基金而言,其也存在封轉開之后贖回的因素:一是,同慶分級基金中,40%為享受固定收益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在封轉開之后存在贖回的沖動;二是,剩余的60%的投資者,一部分為套利而來的投資者可能直接撤退,而另外一部分,則要看長盛基金的過往業績。
“如果過往的業績不好的話,投資者贖回的比例非常高,而過往的業績好贖回比例非常低。”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該公司剛剛做完一次對封轉開投資者行為的調研。
事實上,此前A股基金在“封轉開”之后曾出現巨額贖回的先例。2009年4月,銀華基金旗下的封閉式基金——基金天華,轉為開放式基金銀華內需精選,不過,在打開贖回的一個季度內,該基金出現了近50%的贖回率。
真的出現巨額贖回,長盛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將大幅縮水,其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