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私募基金在A股市場的影響力擴大,評級風也刮到了私募界。目前市場已有多家評級機構推出了與公募基金評級相類似的私募基金評級體系,如申銀萬國私募評級體系、國金證券私募評級體系、好買基金私募評級體系、海通證券私募評級體系、國泰君安私募評級體系等。
這些評級體系作為了解私募的窗口,對投資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透過對每家私募基金的評級,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的投資策略和理念有最直觀的印象。同時,評級可以幫助私募基金更明晰自己的投資策略和理念,以及在同業競爭中所處位置;評級能夠對陽光私募的操作過程進行度量,促進行業運作的規范化;評級體系中風險收益權重的設定和指標的選擇,也可以對行業的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可以說,私募基金評級的推出,對于廣大投資者和市場來說,是一件多方收益的好事情,應該引起關注。
但是,與公募基金評級一樣,私募基金評級也不能作為選擇和投資的唯一標準。雖然基金評級基本囊括了一只基金經營業績等在內的主要方面,但對于穩健的投資者來說,只看收益指標等數字,還不足以對基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收益能力、收益持續能力、風險控制能力,這些基金綜合實力的反映,并非業績指標可以完全體現的。
考慮到私募自身的特征,投資者在運用評級時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私募是針對特定投資者的資金募集方式。私募基金具有靈活性的優勢,也具有沒有標準化基礎、透明度不高等特征,資金運作中有更多不確定性,往往透過個性化投資策略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這與定量化體系的特征是相悖的,也給私募理財產品的評級工作增加了難度。
其次,大多數私募還都處于初創期,陽光私募的存續期普遍不足3年。而基金評級主要是針對過往業績進行定量評價,這就使得評級缺乏一個長期的跟蹤標的。
再者,評級只能代表過去的成敗。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任何來自市場或者私募基金自身的變化,都會對私募的業績表現產生影響。單憑評級來選擇私募基金產品往往會產生滯后性,影響投資收益。
此外,私募評級體系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評級機構得到私募基金的凈值數據,一般都是由信托公司代為披露的,缺少來自私募基金的一手資料,加上各私募基金凈值公布時間段不一致,對評級機構來說,全面、完整的評級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事實上,在私募基金評級領域,即便是成熟市場的對沖基金評級機構,也無法做到完全客觀。
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私募基金時,不能完全依靠評級。如果說基金評級反映的是投資業績的“過去時”,那么,必須結合投資理念、投資決策流程和風險控制、團隊和人才、公司治理以及基金經理相關信息等諸多“現在時”,才能得出理性投資的“將來時”。
(責任編輯: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