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債基年內九成虧損 打新股及債市雙重碰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 02:58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娜

  2011年以來,股市債市雙雙失靈。8月以來,債基的境況還在惡化。

  在全部155只債基基金中,目前只有19只債基正收益。而在半年末時,正收益債基還有幾十只。由于城投債引發的危機仍在繼續,可轉債也受到波及,價格不斷下行。債基的基金經理不得不賣掉手中流動性好的債券,以應對市場的流動性。

  上半年打新的虧損和債市的熊市,無疑是債券基金凈值下跌的雙重原因。在這種背景下,連債基這種低風險產品,也要尋求更加安全的投資標的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高等級債券受到基金經理歡迎。

  九成債基負收益

  近期由城投債引發的債券基金頹勢仍在繼續。其危機進一步傳導至可轉債品種,債基的凈值不斷下滑。Wind統計顯示,截至8月1日,只有19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在全部155只債券基金中,僅占一成比例左右,也即有9成債基出現了虧損。

  而截至上半年末,納入統計的155只債券型基金中,有102只債券型基金在上半年虧損,占到總數的2/3。就單個基金表現來看,表現最弱的金元比聯豐利基金上半年虧損了5.49%。而截至本周一,東吳優信穩健C年內虧損達到了6.61%。金元比聯豐利債基也上升至6.47%。這說明2011年以來,債基的表現仍在進一步惡化。

  如果回顧近幾年來債基的表現,今年債基的表現無疑是最糟糕的。2010年,126只債券型基金上半年收益就達到了1.63%,表現最好的東方穩健回報收益曾達到了8.476%。2009年,83只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也有1.47%。華富收益增強債基當年同期收益則是達到了7.56%。

  打新、債市雙重碰壁

  “以往債券型基金同期也有2%~3%的收益,一年下來債券基金收益也只有5%到8%。不知道今年債券型基金是怎么了,很多都虧損。”談起低風險的投資品種時,不少投資者也都曾出現不小的困惑。

  對此,不少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加息以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都市場資金面更為緊張,債基主要投資的品種在今年上半年來表現幾乎都不佳。同時,二級市場上新股也曾大面積破發,其破發的程度也最為嚴重。

  某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宏觀調控很緊,債券的投資操作很困難。而且今年以來,債券品種幾乎都在跌。國債還是有正收益的,但是收益比較小,我管理的基金配置比例都配得比較少。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那些拿了不少城投債的基金,這一波受傷不輕。原本大家都覺得城投債的影響不會太大,顯然沒有料到隨后的可轉債品種也受到波及。有些基金遭到投資者和機構的贖回,為了保住流動性只好將好債賣掉,十分被動。”

  滬上某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坦言:“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以及加息推升市場收益率后,債券的市場價格會下跌,這對債券型基金而言都是風險。我們可以看到,上半年市場是處在加息周期中。今年債券市場面對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前兩年明顯不同。雖然最近新股炒得十分火熱,上半年打新幾乎都是虧損的。”

  瀏覽今年以來表現突出的債券型基金,其一季報顯示,相比其它債券型基金,其操作顯得更為謹慎,當中不少對國債的投資配置比例也較高。

  高等級債券受關注

  曾幾何時,市場已經習慣了股債蹺蹺板的效應。當市場低迷時,投資者往往會選擇投奔債券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出乎意料的是,2011年以來,股市刮起逆風的同時,債基的避險功能也未曾得到體現。股基和債基全部“失靈”。而在此前的過往三年,債基的同期表現也未曾如此暗淡過。

  城投債引發的風波,顯然給基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談到后市看好品種時,更加安全的高等級債顯然更被看好。

  前述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表示,“我覺得債市很難說有牛市。就具體來看,我更傾向高等級債券品種。它們的收益會比較好一些。”

  鵬華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初冬認為,政策變動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很可能比較明顯和直接,但決定市場趨勢的并不是政策,而是經濟運行趨勢。對于券種選擇,除了具有較好流動性的金融債和國債,風險收益率相對較高的信用債也是關注重點,但要以中高評級信用品種為主,控制信用風險。此類債券一方面比利率品種具有更高的收益率水平,同時也具有較好的信用保障能力,風險較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