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
在微博上出現了“僵尸粉絲”之后,公募基金也出現了“僵尸基金”。
僵尸基金指資產凈值規模在1億元以下、逼近開放式基金5000萬元清盤條件的袖珍型基金,具備“將死而未死”的特征。
與此同時,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出現了多只瀕臨清盤的產品。不過,與開放式基金你推我搡、誰也不愿意率先打破清盤零紀錄相比,陽光私募基金的清盤卻坦然淡定得多。
公募基金:賠本也不清盤?
根據2011年二季報數據,資產凈值在1億元以下的基金有40只,其中在6000萬元以下的有8只, 有2只基金資產凈值已經在5000萬元以下。
“僵尸基金的出現可能由三方面原因造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采訪時表示,第一可能由于業績不好,遭遇大規模贖回;第二是基金公司規模小、品牌和市場認可度不高;第三是基金發行時先天不足,之后由于市場不好,導致贖回嚴重。
在資產凈值在1億元以下的40只基金中,有7只均是QDII基金產品。其中長盛環球景氣行業的資產凈值僅為0.54億元,國投瑞銀新興市場為0.74億元。
中小基金公司成為僵尸基金的主要“發源地”,比如天治基金、金元比聯基金、華富基金、諾德基金以及泰信基金等。其中金元比聯基金“入圍”數量最多,包括金元比聯豐利、成長動力、核心動力和價值增長4只基金,資產凈值分別為0.78億元、0.81億元、0.82億元和0.93億元。
根據我國基金法相關規定,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后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
目前資產凈值已經低于5000萬元的兩只,分別是泰達宏利集利和申萬菱信盛利配置,資產凈值分別為0.47億元和0.497億元,兩只基金近一年以來收益率分別為1.49%和3.46%。
今年成立的新基金規模也嚴重縮水。根據好買基金的統計,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基金在6月30日的份額基本都比募集時的份額少,其中有部分甚至出現了90%以上的縮水,份額減少一半的也在1/3左右。其中有4只基金份額已小于1億份,27只基金份額在1億至5億份之間。
上海基金公司內部人士指出,按照有關規定,基金首發時候的募集份額應當不少于2億份,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會有一些幫忙資金來申購,一旦封閉期結束就會贖回,這也是造成次新基金規模縮水的主要原因。”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由于目前基金的申購費、銷售服務費等都需要支付給渠道,因此管理費的實際收取在1%或以下,以一個1億規模的基金來算,一年最多也只能為基金公司提供100萬元的收入,而這些收入可能還不足以支付基金經理的薪酬,如果算上其他的營運成本基本上是無利可圖的,那么基金公司為何不將產品清盤呢?
“目前國內公募基金尚未出現清盤案例,如果哪家基金公司成為第一個,必然對公司品牌影響嚴重。”曾令華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基金公司寧可賠錢也不會清盤。
“事實上,要達到規定的清盤條件是比較困難的。”曾令華指出,需要連續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一方面基金公司或者股東方完全可以動用自有資金在60日內的某一天購買該袖珍基金使其達到500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在60日內也可能由于其他投資者購買或者凈值增長的原因而超過5000萬元。
實際上,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會選擇在季末或基金凈值損失較重的時候,展開“自救自購”行動。根據Wind數據,今年上半年共有25家基金公司展開了36次自購行動,其中多數是為了新基金“護航”。
私募基金:今年清盤10只
與公募基金的“苦苦掙扎”相比,私募基金的清盤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融智研究員彭曉武指出,一般私募產品的清盤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客戶資金贖回導致產品規模達不到信托公司要求而清盤;二是看淡后市,選擇清盤退出市場;三是因公司管理問題導致清盤;四是因虧損嚴重,止損清盤。“對于大多數非結構化陽光私募而言,單位凈值跌破止損線而遭遇強制清盤的數量很少,從已有數據觀察,信托產品存續期滿、信托產品規模過小導致產品清盤出現的概率更大。”
根據壹私募網的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0只陽光私募產品遭遇清盤,其中7只產品屬于正常到期清算,另外3只產品屬于非正常清盤。非正常清盤的3只產品分別是新泉1期、鼎弘義1期和深藍1號。
外貿信托發布的新泉1期提前結束公告稱,2011年5月20日 新 泉1期 單 位 凈 值 為0.8499元,觸及平倉線(0.85元),根據信托文件約定,該信托計劃于2011年5月20日提前結束。鼎弘義1期則屬于產品規模過小導致的清盤。公司方面表示,鼎弘義1期清盤的原因并非看空后市,主要是該產品成立時規模較小,在客戶繼續贖回的情況下,不得已才選擇清盤。
深藍1號最后的一個凈值公布日是4月13日,當日的凈值是0.6107元,當日正是產品的清盤日。該產品并沒有設置止損線,其清盤原因是罕有的“持有人一致同意結束”。此前,市場傳聞深藍1號的管理人鄭拓陷于“老鼠倉”的調查之中。
“再過一兩個月,清盤的私募產品可能更多。”某私募基金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目前設置的止損線一般在0.7元左右,當產品凈值低于0.7元時,則有可能觸發清盤。
根據壹私募網的統計,目前有38只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凈值在0.8元以下,其中不乏知名私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如呂俊管理的從容成長5期,最新凈值為0.79元;羅偉廣的新價值15期、新價值9期和新價值19期,最新凈值分別為0.779元、0.78元和0.793元;常世杉的世通5期,最新凈值為0.7818元。
券商集合理財:12只產品瀕臨清盤
與公、私募產品相比,一些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陷入發行和清盤危機。
根據Wind數據,今年上半年共成立49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發行份額為7.50億份。其中,6月份僅成立4只新產品,平均發行份額僅為1.07億份。
不僅新產品發行困難,多只老產品的資產規模也逼近清盤線。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客戶少于2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集合計劃應當終止。
根據Wind數據,按照各產品最新公布的信息來看,目前共有12只產品資產凈值在1.2億元以下。其中截至5月31日,國泰君安央企50最新資產凈值僅為0.986億元,已經低于1億元。該產品成立于2010年7月15日,首發規模為2.9億元。
“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一般都沒有持續營銷,首發之后規模縮水很正常。”某券商資管部門銷售人員指出,券商集合理財因為門檻較高,大集合也要達到10萬元,部分可能5萬元可以,而且大都有封閉期,所以不會像公募基金那樣日常做很多的服務工作,只有在臨近開放日的時候會做一些。
對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集體進入規模縮水,吹響清盤“集結號”的現象,曾令華表示,市場低迷只是一個誘因,近幾年資產管理業迅速發展,理財產品增多,投資者的選擇相應增多,因此造成的資金分流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