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然新基金發行已是賠本賺吆喝,基金公司仍然臣服于規模的魔術棒,小公司為了生存而戰,大公司為了榮譽而戰。結果是,發行成本越來越高,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逐年下降,新基金成立之后連續數年份額大幅縮水。基金業最終會發現,從發行時的賣力宣傳、高額渠道激勵,把眾多資源投入新基金發行不過是在為別人做嫁衣裳。
憂思一:次新基金連年縮水
新基金成立之后連續數年份額大幅縮水,將基金公司首發時的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基金業最終會發現,從發行時的賣力宣傳、高額渠道激勵,到最終基金公司換來的只是基金的嚴重縮水。把眾多資源投入新基金發行不過是在為別人做嫁衣裳。
自2008年起,新基金在打開申贖后便遭遇巨額贖回早已不是新聞,從較長期限來看,新基金作為一個整體在開放贖回之后呈現份額連年下降之勢。
據統計,2008年共有94只開放式基金成立,首發規模合計為1720億份,到當年年底份額縮水并不多,但是隨著2009年股市的大幅反彈,為投資者賺了錢的新基金被大幅贖回,截至2009年底,這批2008年成立的新基金總份額只剩下838億份,比首發總規模恰好減少一半。
實際上,2008年發行的新基金比較特殊,因為成立時股市點位較低,大部分都為投資者賺取了一定的正收益,再加上基金公司的營銷推動,這批熊市中誕生的基金總規模觸底回升,到2010年底升至1013億份,華商盛世成長、南方優選價值、國投瑞銀穩健增長、信誠盛世藍籌、東吳行業輪動、華富增強收益等當年業績出色的基金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這些績優基金成為拉動規模提升的主要動力。今年以來,隨著股市震蕩回落,這批基金的規模趨于穩定,截至6月底總份額為1028億份,比去年底略有增長,但與首發總規模相比,仍然縮水了四成。當年唯一一只首發規模破百億的基金到今年中期份額只剩下15.18億份,縮水比例達到85%。
2009年之后成立的新基金則經歷了規模持續縮水之痛。據統計,2009年成立開放式基金114只,首發規模為3557億份,到當年年底,份額便縮水到2621億份,減少近千億份,2010年底規模進一步下降到2003億份,今年中期這批基金總份額為1914億份,比成立時縮水46.2%。
2010年成立的新基金數創出了歷史新高,據統計,去年128只開放式基金合計募資2797億份,到去年年底和今年中期,份額分別下降到2054億份和1693億份,在很短的時間里份額縮水近四成。去年發行規模最大的一只基金首發規模140億份,到今年中期只剩26.2億份,一年時間不到縮水超過八成。
今年上半年新基金發行數量超過百只,平均首發規模卻創歷史新低,而且,上半年新基金的贖回來得異常兇猛,據統計,上半年55只開放式基金(不包括尚未開放申贖的基金)合計募資983億份,到今年中期,這些基金總份額下降到673億份,可以說是在開放贖回后眨眼間縮水32%。 (朱景鋒)
憂思二:迷你基金頻現
自2008年開始的新基金發行潮制造了太多的“迷你”基金,由于受到申贖沖擊,迷你基金的運作成為業內一大隱患。據統計,自2008年到今年中期成立的405只開放式基金中,有227只目前的規模不足10億份,占比達到56%。而截至今年中期全部開放式基金中規模不足10億份的基金為300只,2008年之后成立的占3/4。在總規模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新基金大量發行,必然降低單只基金的規模。
有專業研究機構卻認為,基金規模過小會帶來投資上的難題。首先,基金規模過小,一旦贖回難免處于被動的狀態。比如一只規模2億的股票型基金,倉位在80%,如果基金遭到4000萬即20%的贖回量,即使按照大規模贖回的程序分批為投資者辦理贖回業務,基金也會被迫出售手中股票套現以應付將來可能更多的贖回。如果手中證券的流動性不高,基金要變賣證券就需要付出較大的交易成本,從而對業績形成負面影響。其次,規模較小的基金通常會利用其靈活性增加股票換手,導致交易成本增加。再次,基金規模和所屬公司規模較小,基金投研團隊可能會薄弱,從而影響業績。而國內基金人才短缺,員工轉換公司已是常態,小規模基金收入有限,難以留住人才。
另外,基金規模過小會增加清算的風險。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規模,規模偏小的基金因規模的不斷縮水,難免會面臨生存壓力。
北京濟安金信的研究也發現,基金的運作存在一個適度規模區間,從整體上看,規模過大和規模過小基金的業績都不如規模適中的基金。 (朱景鋒)
憂思三:發行成本高企
幫忙資金要價40倍交易量,申贖游戲換來高尾傭份額
雖然發行新基金已是賠本賺吆喝,基金公司卻仍然樂此不疲。
為了達到兩個億的成立規模,或者讓首發規模好看一些,基金公司常常需要幫忙資金。這種需求給機構創造了機會,據悉,幫忙資金鎖定一個月或稍長一些時間,基本上是新基金一打開就贖回,要價是該筆資金40倍的交易量。
“這筆資金可以不斷周轉,按照0.8%的手續費,年化回報相當高,而且是絕對的無風險收益。”一前10大基金公司主管營銷的副總告訴記者,券商經紀業務部通常專門撥一筆錢作為幫忙資金,金額通常是3~5個億,“另外一些機構也在做,甚至有幾個朋友把錢湊成一個小集合作為幫忙資金,要價跟券商差不多。”
基金公司不但要為此付出相當的成本,新基金的投資也受到了影響,這類基金往往要等幫忙資金退出后才敢建倉。這種游戲基金公司一直在玩,但在銀行要價大幅提高、新基金發行不但血本無歸而且回本無望的今天,基金公司已越來越不堪重負。
為了“追新”,不僅基金公司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整個基金行業都付出了代價。在基金業整體份額縮水、幾乎沒有增量資金、銀行需要通過周轉客戶資金獲利的情況下,新基金申購大部分是基民贖舊買新。“過去發行的基金平均尾隨傭金是20~30%,去年3·15以后發行的基金平均尾隨傭金是50~60%。基金追新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把低尾隨傭金的基金份額變成了高尾隨傭金的份額。”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場總監無奈地說,基金拼首發已成了一個很蠢很無聊的游戲。
“關鍵是,這樣拼規模能帶來什么呢?基金公司花了很高的成本,結果什么都沒有剩下,基金公司依然沒有客戶群沒有營銷團隊。這是行業的深層次危機,以前我們的確依靠銀行迅速做大了,但現在這種營銷模式已走到了盡頭。”上述基金公司副總表示,自己其實不主張這樣勞命傷財發新基金,但董事會有任務,公司要保排名,也要完善產品線。“但我不會賣勁去發,更不會去拼規模,而是盡量壓縮成本,只要新基金能夠成立就可以,相當于多生幾個兒子,然后慢慢養大。”
小公司為了生存而戰,大公司為了榮譽而戰,規模成了基金業解不開的魔咒。有基金分析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對規模的追求,說到底還是為了股東利益、為了公司利益。那持有人的利益呢?雖然許多公司聲稱持有人利益高于一切,但在實際行動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基金公司賣基金時的忽悠行為,還有對短期業績的過度宣傳,我們常常聽到業內人士抱怨客戶不成熟不理性,但基金公司的行為,是否也有相當多的不理性?
面對諸多問題,基金公司也許已到全面反思的時候了。 (水 木)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