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記者 游敏常
7月1日,方正富邦拿到了證監會批文,宣告第66家基金公司正式面世。今年以來,已有三家新基金公司獲準成立。
籌備了多年時間相繼“修成正果”,這當然值得新基金公司們歡欣鼓舞。然而,這些新手們前方的道路依舊漫長而曲折,因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立足并不容易。
此前,華夏基金公司總經理范勇宏公開表示,經過前幾年跨越式的發展之后,基金業近來遇到了發展瓶頸。市場的“蛋糕”未見擴大,卻頻頻有新基金公司涌入,希冀從中分得一杯羹。后到者為求生存,用力拼搶;先來者不但要守住陣地,還得伺機搶占地盤。
基金熊市擴容
熊市中,新基金公司擴容的步伐正在悄然加快。2011年以來,已經有方正富邦、財通和富安達等3家基金公司從證監會處拿到“準生證”。至此,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達到66家。
作為海峽兩岸金融機構首家合資成立的基金公司,新近拿到批文的方正富邦基金備受市場關注。資料顯示,該公司由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富邦證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出資比例為66.7%和33.3%。
兩大股東實力不俗。其中,大股東方正證券IPO計劃已獲通過;二股東富邦證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隸屬臺灣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臺灣資產規模第二大的上市金融控股公司。
此前6月,財通基金也“低調”宣布獲批。該公司的發起人之一、A股上市公司升華拜克6月2日披露,其出資3000萬元、參股30%的財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證監會審核設立。
除了升華拜克之外,財通基金的發起人還包括財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杭州市工業資產經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資比例分別為40%和30%。
富安達基金則是今年最先獲批的公司。4月19日,該公司拿到證監會批文,已于6月8日在上海正式開業。富安達基金由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和南京市河西新城國有資產經營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家股東發起成立,持股比例分別為49%、26%和25%,注冊資本1.6億元。
巧合的是,這三家新基金公司的大股東均為中小型券商,因此它們也被歸入券商系基金公司之列。而截至目前,券商系基金公司數量已達45家。
同樣,2010年也有三家基金公司——紐銀梅隆西部基金、浙商基金和平安大華基金獲批成立,其大股東均為券商。
自民生加銀2008年11月獲批成立后,將近兩年多時間里,監管層沒有放行過一家基金公司,新基金公司進入斷檔期。
直至2010年7月,紐銀梅隆西部基金拿到批文,該局面才被打破。此后,浙商基金、平安大華、富安達、財通和方正富邦等5家基金公司陸續宣告獲批。
市場傳言,長安基金、安信基金、國金通用基金等年內也將陸續拿到“準生證”。另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積極籌備,等候監管層再次發放牌照。據業內某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監管層思路發生變化,強調加強監管,放松管制,在基金牌照審批上有意向市場化過度,加快新基金公司審批速度。
新公司分食行業“蛋糕”
當然,那些剛拿到牌照的新基金公司,還沒來得及品味成功的喜悅,馬上就要面對下一輪挑戰。“新基金面臨的最大考驗,首當其沖的是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突破生存線。”民生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馬永諳表示。
根據業內觀點,目前基金公司的“生存線”基本在100億元左右,即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需在100億元以上,才有望實現盈利。
此前,滬上某小基金公司離任高管曾算過一筆賬,包括固定開銷、薪酬、房租以及差旅費和銀行渠道的一些費用,基金公司每年的支出至少達6000萬元——7000萬元。
然而,目前行業內仍有為數不少的基金公司在生存線以下掙扎。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8日,仍有17家基金公司資產凈值在100億元以下。紐銀梅隆西部是其中規模最小的基金公司,截至2011年6月末,該公司旗下僅紐銀策略優選1只基金,資產規模為8.02億元。
更讓人憂心的是,基金行業目前正陷入份額和規模雙雙縮水的窘境中。在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中,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發展至頂峰后,便一路下滑,再未能重返3萬億元關口。
今年上半年,股市再次陷入調整,基金資產繼續縮水。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部基金總份額為2.43萬億份,較2010年底小幅增加48.75億份,而今年上半年成立了逾百只基金。上海某合資基金公司一高管坦言,除非牛市再臨,否則基金業難以再現當年輝煌。
馬永諳也認為,基金行業要想重新回到快速發展的道路上,一靠市場,二靠產品創新,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兩方面未見突破,因此基金業難以吸引到新投資者入場。既然無法把“蛋糕”做大,新基金公司的加入,意味著原有“蛋糕”將被更多人切割,早已擁擠的發行渠道也會變得更加擁擠。
由于監管層提高了新基金審批的效率,今年新基金發行明顯提速。有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新成立105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為16.55億元,創下2008年以來新低。
向來強勢的銀行系基金公司,近來在銷售新基金時,也頗感吃力。6月15日,招商基金宣布延長招商深證電子信息傳媒產業(TMT)50ETF及其連接基金的募集期。最終,招商深證電子信息傳媒產業(TMT)50ETF及其連接基金成立規模分別為3.47億份和6.06億份。
同樣,近期成立的兩只銀行系基金——中銀上證國有企業100指數和建信信用債成立規模僅為4.86億份和7.61億份。
四處挖角搶人
老手尚且力不從心,對剛加盟的新基金公司而言,形勢或許更加嚴峻。
“這些新基金公司面臨的問題還包括:沒有品牌,也無過往業績可供參考。”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曾令華告訴新金融記者。
馬永諳也指出,基金業已經進入賣方時代,市場對基金公司的品牌影響力、銷售能力、投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基金公司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已初步奠定,后來者要想追趕,難度較大。
盡管如此,面對大眾理財這塊誘人的蛋糕,不少企業仍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為快速建立品牌,多數新基金公司將目光投向同行的“熟手”,選擇邀請老牌甚至明星基金經理加盟,希望以“老面孔”來激起投資者的購買熱情。
如2010年底剛成立的平安大華,便從華夏基金處挖來老將顏正華,并許以投資總監一職。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8月,顏正華加盟華夏基金,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同時擔任華夏回報和華夏回報二號基金經理。
稍早成立的紐銀梅隆西部基金,從華寶興業基金挖來曾獲金牛基金獎項的閆旭出任公司投資總監一職,并擔當公司第一只基金——紐銀策略優選的基金經理。股東實力稍差的浙商基金請來研究員出身的姜培正出任公司投資副總監,并操盤公司首只基金——浙商聚潮產業成長。記者還獲悉,富安達基金第一只新基金將由一位來自券商的資深人士擔任基金經理。
然而,新基金公司想建立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如閆旭掌管的紐銀策略優選,成立至今業績表現平平。根據WIND數據,該基金今年1月25日成立,截至7月7日,回報率為-4.9%,跑輸其業績基準將近10個百分點。
而且,紐銀策略優選成立剛滿半年,其份額已經大幅縮水。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中期,該基金總份額為8.64億份,較成立時縮減18.7%。近日,紐銀梅隆西部第二只基金——紐銀新動向靈活配置也獲批發行。據悉,閆旭擬同時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公司人才匱乏的處境可見一斑。
同樣,浙商聚潮產業成長基金今年5月17日宣告成立,截至7月7日,單位凈值小幅縮水0.3%。該基金成立規模約為12.71億份。
雖然首只基金仍處于封閉期,但浙商基金已開始籌備發行第二只基金。據證監會網站數據,浙商基金于4月26日上報了新基金募集申請,該基金為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
力拼首募規模
不過,對于平安大華、富安達、財通和方正富邦等尚無基金產品面世的新基金公司而言,它們需要邁過的首道關卡便是銷售新基金。
“雖然我們上報的新基金尚未拿到批文,但近日全公司上下都在為新基金發行奔忙準備,畢竟是第一只產品,對它非常重視。”某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
在基金行業內,向來有沖首發規模的傳統,對新基金公司來說,靠規模打響頭炮,贏得“開門紅”更是情理中事。由于多家新公司加入,這個夏天各基金銷售渠道注定不會冷清。
近日有消息稱,平安大華新基金尚未取得批文,已經開始宣傳造勢。不過,該消息未獲平安大華有關方面證實。根據證監會網站資料,平安大華基金公司2011年2月21日向證監會遞交了新基金募集申請。該產品名為平安大華行業先鋒,屬股票型基金。截至7月1日,該基金仍未拿到“準生證”。
實際上,在已經獲批卻未推出基金產品的4家基金公司中,該公司3億元的注冊資本也創下了行業最高水平。根據中國平安網站資料顯示,由平安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其中,平安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比例為64%,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25%,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11%。
由于管理費收入直接跟規模掛鉤,“以大為美”向來是新基金公司追求的目標。2010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公司,均全力打造首只基金產品的規模。紐銀梅隆西部基金首只基金紐銀策略優選成立規模為10.63億份;浙商基金第一只新基金浙商聚潮產業成長募集到12.71億份。平安大華、富安達、財通和方正富邦各自首只基金又將交出怎樣一份首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