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明
收益率不再是私募投資經理被考核的唯一指標。上海一家大私募的投資經理近日向記者表示,他們公司已經將產品業績波動性作為重要考量指標納入到對投資經理的考核當中。“比如一年里兩個投資經理同樣取得30%的收益,但其中一位的最大回落為5%,另一位的最大回落為10%,則前者的業績更好。”上述投資經理舉例說。
“我們公司也是比較注重風控,老板在年終考核的時候也會將下跌的情況考慮進去。”深圳一位私募投資經理告訴記者。他表示,一旦業績出現較大的下滑,比如說下跌了10%以上時,就會有來自客戶的壓力,要向客戶解釋原因,還可能要面對客戶的贖回。作為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保證客戶本金安全是第一位的。
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行情是私募重視業績波動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中小盤股票出現估值擠泡沫行情,創業板跌幅一度超過30%,中小板跌幅也曾超過20%,6月底以來才有所好轉,這讓投資中小股票為主的私募損失慘重,一批私募虧損幅度在20%以上。
據了解,上述上海的大私募旗下多只產品今年以來虧損幅度超過20%,遭遇清盤、客戶贖回等傳聞不斷,該公司投資經理還一度在網上與媒體記者打起了口水仗。業內人士表示,產品遭遇清盤、私募發行失敗、客戶贖回等現象不斷困擾著私募。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業績的問題,一切都是虧損惹的禍。
上海一位第三方機構研究員也表示,私募一般只是以最終收益率作為投資經理的考核標準,將業績波動納入考核的情況估計不多,這種情況的出現應該跟今年的市場行情關系比較大。深圳的一位私募研究人士認為,隨著私募基金的發展壯大,業績波動納入考核的也會多起來。因為私募的規模比較小,公司規模也不大,一般情況下,投資經理就是公司總經理和公司股東,各種考核也沒那么細,在私募壯大后,不少非股東的投資經理出現,對于投資經理的考核也會多樣化起來。
據悉,追求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對基金經理的考核一般沒有將業績波動納入進去,倒是一些第三方機構在對基金進行評級或評獎時,會將基金的波動情況進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