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對于基金行業來說,是在一個不確定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不太美妙的結果。
根據第三方的統計結果,截至6月30日,偏股基金中僅有24只獲得正收益,標準股票基金平均虧損8.03%。盡管統計年份只是半年,用來評價公募基金的收益實在太短,但這個過程肯定有可以總結和提高的部分。2011年半程跑的“得失教訓”就是本期周刊關注所在。
⊙本報記者 周宏
教訓一:排名難為
從第三方統計數據來看,公募基金首尾業績差26個百分點。其中,表現較好的基金最高有6%以上的半年回報,而表現差強人意的有近20%左右的跌幅,差距不可謂不大。估計,業內又有不少的聲音,會來分析行業表現最佳者和最差者的差異性。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2011年上半年,基金的業績表現有相當大的“偶然因素”。比如在投資風格方面,2010年下半年大吃苦頭的大盤價值風格,在2011年上半年成功崛起,在當年領先的股票基金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
但是,正是2010年下半年小盤成長風格過度旺盛,導致了很多小盤基金經理“一鳴驚人”,大盤基金經理格外慘淡。2011年上半年,小盤股風險暴露,大盤股相對抗跌的格局,也使得選股風格成為2011年上半年的重要因素,而這種因素造成的業績顯然不能概括為實際能力的差異(和去年下半年一樣)。
彼得林奇曾說過,投資的關鍵是區分幸運和能力,對于2011年上半年的基民而言,同樣如此。
教訓二:策略難為
2011年上半年的另一個教訓在于,策略的判斷越來越難,這個難點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一方面是去年末基金經理的普遍觀點在2011年中大比例失準。另一個方面則是策略判斷在2011年上半年的業績中的貢獻并不明顯。
談論2011年的策略觀點,那么翻開整個上半年中的基金報道應該是印象令人深刻。2011年初,行業里討論的是更多的是機會,可事實上,2011年上半年市場更多的體現的是風險。伴隨著時間推移,大批的基金經理轉到開始關注政策風險時,周期股的行情啟動,待市場都開始關注全球經濟復蘇和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時候,中國政策應聲緊縮,等到6月中,市場都聚焦緊縮風險后,股市和美元都應聲而起了。
事實上,不僅是基金,其他機構,包括曾券商,私募、外資、保險等,在2011年初都是昏招迭出。這不是機構的能力退化,而是市場的進化成熟程度驚人。
教訓三:波段難為
2011年前6個月的第三個特點,則是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都顯得格外的大,其中的很多波動應該是超出場內投資者的預期的。因此,今年善于波段操作的投資者“馬失前蹄”的格外的多。
從政策風險方面看,關于通脹的問題的嚴厲程度,2011年初投資者雖有認識,但認識明顯不足。曾記得2011年初,尚有基金經理聲言,2011年是個淡化政策的一年,可結果恰恰是,2011年啥都可以淡化,就是政策和宏觀風險不能淡化。
從市場波動看,盡管因為指數結構的原因,市場的全樣本指數的整體波動幅度并不是太大(也不算小),但從具體個股看,很多個股的波動幅度甚至超過去年,且突然性明顯加大,估計這個給趨勢投資者帶來不少影響。
通脹不僅無牛市,而且也沒有多少甚至波段操作機會,這個教訓應該被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