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涂艷 ○編輯 張亦文
半年已逝,基金發行大戰終于初見分曉,上半年新成立基金141只,然而在65家基金公司中,有8家老公司發行交了白卷。
自去年新基金審批通道拓寬以來,“閃電、高速”就成為形容基金發行市場最貼切的字眼。
據財匯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30日,上半年新成立基金數量達141只,是去年全年175只的80%;半年來新基金募集金額達2104億元,同比增長106%,是去年全年3704億元的57%。
也就是說,雖然6月中下旬以來基金遭遇短暫的募集困局,今年新基金發行仍然借著數量的絕對優勢再創高峰,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盛宴。
然而,在無比熱鬧的基金發行市場中,有8家老基金公司竟無奈“缺席”。
據了解,8家未發基金的老公司分別是益民、匯豐晉信、富蘭克林、天治、天弘、寶盈、金元比聯和融通。
從這些基金規模來看,除融通基金規模近500億元屬于中型基金公司之外,其余基金管理資金規模均排名十分靠后。其中,金元比聯基金管理規模僅為10億元,天治基金為40億元,益民為60億元。
記者逐一了解以上8家“零”發行基金公司背后的故事發現,“不能發”和“不敢發”成為兩大主要原因。
首先,高級別的“換帥”成為基金發行空擋的最普遍因素,也成為基金“不能發”新基金的原因之一。
雖然8家基金公司遍布京滬深三地,但包括益民基金、天治基金、金元比聯和天弘基金等都是總經理以上的人員變動。除此之外,包括寶盈和融通基金也分別出現管理層變動。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家基金公司的股權出現變動或者公司的治理結構等方面發生了重大問題,監管層將會停批或者緩批該公司的新基金發行。
業內人士分析,公司一旦涉及管理層變動,那么包括公司投研體系甚至銷售團隊都會迎來一場人事大變動,而投研體系和產品設計部門的重新整合更是直接會影響到新產品的報審和發行。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渠道的檔期緊張也成為限制某些公司基金發行速度甚至“不敢發”的主要原因。
“小行可能面臨發行效率低下的風險,而大行渠道緊張,基金公司大都屬于檔期被安排的尷尬中。”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解釋。
對于一些管理能力低下,沒有市場號召力的小基金公司而言,在高額的渠道成本下存在“越發越虧本”的可能,選擇繼續不發產品或許成為難言的寂寞。
記者從證監會每周公布的基金審批申請進度了解,以上8家公司中有包括天治、匯豐晉信和富蘭克林在內的3家基金公司其實早在4月或5月就已拿到新基金批文,其中天治基金還將于今日首發旗下成長精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