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深30位基金經理下半年投資行為大調查之宏觀篇
編者按:股市在劇烈震蕩中即將告別2011年上半年。A股市場在這半年的“腥風血雨”中,包括機構在內的投資者基本呈現“負收益”。那么,下半年股市是否會告別陰霾天氣,迎來艷陽天?這也是廣大投資者所期待的。而基金作為市場最重要的參與者,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下半年的股市?他們的投資取向又是怎樣的?本報從今日起推出一組“機構下半年投資行為大調查”系列報道,希望能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幫助和啟迪。
“不是市場變得太快,只是我們總走在預期之后。”一位基金經理坦言。從年初對新經濟周期的期許和認可,到4月下旬以來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再到5月最新經濟數據出臺對此擔憂的緩解,唯“數據”馬首是瞻令基金有苦難言。而在即將到來的下半年,基金經理們對經濟的判斷和預期又將如何?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基金經理認為,目前各方均預測CPI或于6月見頂,最遲不會超過7月。高層也表態中國整體價格水平處于可控范圍內,并預計將穩步回落。在基金經理眼中,此次表態提升了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或成為股市上漲的催化劑之一。
⊙記者 涂艷 吳曉婧 安仲文 ○編輯 張亦文
1 經濟:有近憂無遠慮
和二季度對經濟的擔憂不同,基金對國內經濟長期增長不約而同充滿信心。受訪的30位基金經理中,近八成基金認為,經濟出現短暫下滑是國家貨幣緊縮調控的必然結果,市場情緒將經濟周期的波動放大,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及強大的其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增速從之前的擔憂預期轉為了實際下滑,這一點可以從工業增加值增速、PMI、進口增速、貨幣供給增速等方面看出,接下來會看到GDP環比會出現比較大的降幅。未來的三四季度將是經濟基本面比較困難的時間,但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仍在,至少在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增速還不至于降到8%以下。”國聯安基金宏觀策略研究員吳照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貨幣領先于經濟,經濟領先于通脹”的邏輯被當下眾多基金認作是目前短期經濟增速下滑的基本邏輯。海富通基金丁俊認為,未來經濟相對樂觀,現在處在一個相對比較難“熬”的階段,經濟在國家信貸緊縮政策的壓制下,難免會出現一定的減速,也是為了抑制通脹不得不付出的一個代價。
同時,嘉實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劉天君認為,下半年通脹必將逐步回落,緊縮政策將逐步緩解,另外1000萬套保障房將在年前全面啟動,將有利于經濟穩定增長。
多數基金認為,二季度以來市場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被市場情緒放大,甚至被看作一種情緒的宣泄。正是所謂的“近憂”,而這份預期是否會在下半年得以延續并繼續放大呢?
華商基金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孫建波仍堅持年初的觀點:“經濟增長并不需要擔心,通脹仍是最大挑戰。”他認為,下半年將仍在內生經濟的“底”和通脹的“頂”之間徘徊震蕩。首先,源于國內消費能力的提升,而通脹又助推消費,有利于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其次,2011年作為“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投資旺盛,尤其是保障房彌補了商品房對經濟的刺激與拉動。
新華基金投資總監王衛東認為,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的下滑仍然只是中周期的小幅度調整,股市已經在2010年年底和2011年年初對此有一定的預期。他認為,年內發生滯脹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國經濟將仍然保持較高增長和較高通脹并存的局面。同時,銀河藍籌精選股票基金經理孫振峰也同樣對經濟增長保持樂觀,認為中國經濟縱伸的空間比較大,尤其是中西部的內需空間非常大,在經濟轉型的基礎下,對中期經濟比較樂觀,目前很多行業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只是短周期現象。
雖然經濟轉型的號角剛剛吹響,投資者也深知,再靠投資來獲得盈利增長的模式不持續,而目前找不到經濟長期增長的驅動力或許正是短期市場唯經濟數據是瞻的原因。
東方基金投資總監龐颯認為,過去三駕馬車式的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潛在動能應該是在下降的,簡單的結構轉型不可持續。而如果存貨周期處于高位而有效需求不足,對經濟和企業盈利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如果大家都非常看好經濟的某個驅動力,或者認為目前增長比較快的板塊和行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時候,產業資本會首先踴躍進行再投資,同時這個市場也將追捧這類股票。但目前最擔憂的是大家似乎找不到這個驅動力。”泰達宏利成長基金經理梁輝如此認為。
2 通脹:緩慢筑頂
記者在對30位基金經理的采訪中,除了少數幾位基金經理對年內通脹水平表示了強烈憂慮或表示難以下結論外,多數基金預測通脹水平正在緩慢“筑頂”,并將在高位回落之后的較長時間里保持較高水平。
“順應市場,最大的難點是通脹,還是通脹。今年大家都在往后調整通脹持續的時點和高點。”一位基金經理笑談。當下,對于通脹,基金經理大致可以分成三派,樂觀、悲觀及謹慎。
基金經理普遍認為,本輪通脹的成因較為復雜,既包括歐美量化寬松導致的輸入性通脹因素,也有過去兩年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持續累積效應,還有勞動力價格上升帶來的需求和成本雙重推動影響。
對待通脹的態度最樂觀者屬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他認為農產品和有色金屬是CPI的領先指標,而下半年這兩項指標都在往下降,通脹沒有想象中的不可戰勝。
然而,多數基金認可通脹緩慢“筑頂”的趨勢。諾德價值優勢基金經理胡志偉認為去年以來通脹的抬升,是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是一個長周期疊加了一個向上的短周期,而今年下半年將是一個向上的長周期疊加了一個向下的短周期,所以下半年通脹回落將是較為確定的,但高通脹也將成為常態。“如果沒有出現新的漲價因素,目前來看預計CPI還是會在三季度后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在下降。但是實際的通脹水平,即真實的價格不一定會下降,因為畢竟各種成本長期來看都是上升的,例如人工、資源等。”長盛中證100指數基金經理白仲光認為,經濟增速良好,抵御通脹是目前高于保增長的主要任務。同樣,包括新華、華商、嘉實在內的多家基金持有類似觀點。他們認為未來1-2年國內保持較高的通脹水平將是常態,雖然下半年通脹或將在翹尾因素的消失后逐步回落,但最終很難降到4%以下。國內目前處于各類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的階段當中,較高通脹水平是歷史性趨勢,而市場的憂慮和對通脹的預期也是下半年最令基金經理擔憂的。
看來,對通脹的預期是下半年市場最敏感的神經之一,為此,基金中也不乏“不預測、不跟隨、不焦慮”的無為而治者。中郵基金投資總監彭旭認為,近期的經濟數據表明,通脹壓力仍然很大,但同時,經濟下滑的趨勢正逐步顯露,對應的貨幣政策如何達成有效的均衡尚待觀察。同樣,銀華富裕主題基金經理王華認為,市場預期是很容易波動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下半年變數會很多,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
對此,有基金經理分析,在較高通脹水平持續的過程中,一旦企業、投資人和政府適應這種高水平,緊縮政策將比現在緩和,股票市場面臨的政策壓力也將逐步“溶解”,高通脹的邊際效應會逐步遞減。
然而,對通脹未來的趨向,受訪的基金經理中也不乏悲觀者。鵬華基金研究部總經理冀洪濤認為,年內通脹極有可能出現前高后不低甚至前高后高的情況。中歐基金則認為,目前通脹的根本問題源于國際貨幣超發和中國人口紅利窗口開始收縮相互疊加,其形成機理并非簡單的需求或供給面因素可以解決,屬于既復雜又較難根治的通脹,因此未來一段時間通脹形勢依舊嚴峻。
3 貨幣政策:緊縮漸入尾聲
相當長時間以來,貨幣政策被看作是“保增長”和“抗通脹”天平間重要的砝碼,而隨著實體經濟下滑特征的逐步顯現及高通脹數據的連續沖擊,基金經理們對下半年的政策走向產生了較大分歧。
來自京滬深的一些基金經理擔心政策超調的風險,認為貨幣政策有可能在下半年轉向,流動性或將逐漸釋放。
國投瑞銀穩健增長基金經理朱紅裕認為,貨幣緊縮政策或應該漸入尾聲,緊縮政策累積效應帶來的經濟增速和企業盈利放緩在二季度已成現實,經濟數據驗證了政策緊縮對實體需求的壓制。他表示,年內6次存款準備金的上調已經導致目前民間融資成本非常高,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較大,盈利情況不甚理想、有些甚至面臨倒閉風險。
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工銀平衡精選基金經理曲麗。她認為許多行業的企業利潤增速都在環比下滑,基于對企業盈利的擔憂和去年加息的累積效應逐步體現,下半年不應該采取加息的手段回收流動性。
“連續的緊縮對于一般制造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是很大的利空,中小企業比一般大型企業更難獲得貸款,對這種制造型企業就造成了很大的成長壓力。而制造型企業對就業拉動能力不可小覷,故基于對企業盈利和失業率的擔憂,下半年央行可能會釋放出一定的流動性。”民生加銀品牌藍籌、精選基金經理傅曉軒表示。
然而,在5月份最新CPI數據創下34個月以來新高來到5.5%、存款準備金年內第六次上調之后,基金經理們似乎加強了對貨幣政策緊縮的預期,認為政府在目前的調控能力之下不太會產生超調的風險。
受訪的30位基金經理中,有近20位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難以看到放松的跡象。華安基金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楊明簡單概括為“增速趨降、通脹頑固,有一次加息可能。”
華商基金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孫建波認為,5月份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正在釋放的過程中,但未來幾個月通脹水平仍將走高。由于通脹水平依然保持高位運行,出口數據強勁以及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貨幣緊縮政策的力度不會減弱。同時他并不擔心政策超調,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解決通脹問題。
對于央行是否會用加息這類價格型工具進行調控一直是基金爭議的焦點,但從目前的通脹形勢來看,近五成基金經理認為下半年可能加息1-2次。嘉實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劉天君認為,只有通脹顯著下滑才可能帶來政策放松,在此之前,包含不對稱加息、提高RRR在內的各種緊縮政策工具都可能繼續使用。
然而,同樣認同緊縮政策將繼續的萬家基金投資管理部總監歐慶鈴判斷,雖然通脹水平較高,但在考慮到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生存現狀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在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用工荒和供給端等問題的綜合困擾下,沿海中小企業關停在蔓延。而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并不在于需求,而是在資金方面,如果繼續加息,那么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會更加困難。”
和立場鮮明的眾多基金經理不同,在難以預判的宏觀經濟數據前,不少基金經理選擇了對政策走向的三緘其口,“真的太難判斷。”
“政府調控的手段會比之前謹慎,會更多平衡經濟發展和通脹控制。”天治品質優選基金經理秦海燕認為。同樣,孫振峰也認為,央行是看CPI數據來做出調控政策的,但是時點和力度還是要看通脹的程度。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