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正在加重。繼八菱科技成為A股首個發行失敗的股票之后,陽光私募產品也遭到冷遇,同樣開始出現發行失敗的案例。不僅如此,整個上半年逾600只陽光私募收益為負,且多只基金清盤離場,此類現象顯示出整個行業進入洗牌期。”
私募發行失敗屢遭清盤
近期,深圳一家券商系陽光私募遭遇發行失敗,成為陽光私募首次發行失敗案例。據了解,該私募發行的是一款主動管理型的陽光私募產品,4月份開始發行,發行期滿募集資金才2000萬元,由于募集資金太少而未能成立。
除了這只私募產品外,近期還有不少陽光私募產品陷入發行困境。據了解,由于發行艱難,目前有北京、上海兩家知名陽光私募機構的產品募集期已過大半,但募資也才一兩千萬元,這離信托公司一般要求的5000萬元甚至更高的成立規模相距甚遠。
有私募人士坦言,現在基金發行處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
相較于首次出現的發行失敗,陽光私募清盤的現象則已司空見慣。外貿信托日前發出一則公告,宣布由其發起設立的“外貿信托·新泉1期結構化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因為在今年5月20日單位凈值觸及平倉線,而被提前結束。
事實上,2011年前5個月,已有10只非結構化陽光私募清盤離場,其中有6只是在5月一個月中被清盤。
據統計,除上述清盤的數量外,目前還有66只產品單位凈值已跌破0.8元接近清盤線。
今年逾600只產品負收益
不論是發行遇冷陷入發行困境,還是規模過小導致產品清盤,都與陽光私募今年來業績不佳關系密切。這與去年私募基金規模突飛猛進,一舉突破2000億元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年初以來A股跌多漲少,根據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統計顯示,714只非結構化產品中,今年平均虧損達6.98%,跑輸大盤近3個百分點。這對一直要求獲得絕對收益的投資者來說,不僅無法獲得正收益還無法獲得相對收益,大規模贖回在所難免。
在這714只非結構化產品中,僅一成多實現正收益,這也意味著600多只產品今年來都面臨顆粒無收的局面,其中虧損10%以上的產品占了將近三成。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則認為,今后私募基金主動清盤或將成為常態。
生存危機下行業面臨洗牌
有業界人士判斷,陽光私募可能面臨洗牌或合并。小規模的陽光私募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冀望于盈利提成,在現階段全面虧損的情況下,小公司將面臨生存危機。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私募基金研究人員透露,私募基金業已有一些洗牌跡象出現,不僅私募賬戶轉讓、公司合并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一些原先來自公募的私募基金經理退出的現象。
在賬戶轉讓的過程中,部分清盤的陽光私募產品以重組更名的方式被其他私募機構納入旗下,繼續存活。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老產品規模較小,難以承擔相關費用,情愿被重組兼并。”專門研究私募基金的融智投顧研究員彭曉武指出。
此外,也有公司整體被合并,但公司名稱暫不更換,基金名稱也未變更,但是管理團隊已變化。
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整個行業的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進入行業整合期。在這樣的過程中行業集中度將會有所提升,可能出現一些大型的私募基金公司。同時,優勝劣汰的機制也將降低從業人員盲目進入該行業的熱情,提高行業門檻。
(據新華社上海6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