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光 黃淑惠
在公募基金之后,陽光私募產品、基金專戶也逐漸走下“神壇”。由于業績持續下跌,不少陽光私募和基金專戶產品凈值紛紛逼近“70/80”止損線,今年以來已有不少私募產品清盤。
分析人士認為,清盤危機中業績下滑是主要原因,但從行業角度看,清盤理應成為市場常態,有利于促進行業發展。
清盤疑慮拷問陽光私募
對于陽光私募行業來說,2011年的日子并不好過,一方面是業績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是時而傳來的“清盤”消息讓行業有些風雨飄搖的感覺。
5月27日,鼎弘義投資在網站發布公告,宣布解散旗下唯一信托產品鼎弘義1期,這并不是今年以來唯一清盤的陽光私募產品。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數據,今年以來,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有12只,其中包括新東風成長、深藍1號、以太5號、以太3號、寶華1號、鼎弘義1期、新華同威1號。而結構化產品中,今年以來也有多只產品清盤。
私募產品接連“清盤”背后是業績的不盡如人意。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6月20日,今年以來所有可參考陽光私募的業績回報為-6.65%,基本復制大盤同期業績。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大多數陽光私募產品收益為負,不少產品凈值已逼近“70/80”產品清盤線。
所謂“70/80”線,是信托公司在私募產品成立之初設立的業績止損線,“當業績跌至這一水平,產品就會無條件清盤。”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開始只有結構化產品中有這樣的規定,凈值跌破0.85元就會清盤,而近兩年來非結構化產品中也開始引入止損線,一般定為0.7元或者0.8元,所以被稱作“70/80”線。
在最新披露的私募產品凈值中,共有24只非結構化產品的凈值在0.7元以下。此外有13只結構化產品的凈值在0.85元或以下。按照一般止損線非結構化產品0.7元、結構化產品0.85元來考量,上述私募產品正面臨清盤的風險。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產品凈值在逼近止損線之前,信托公司一般會提示投資者警惕清盤風險。“比如止損線是0.8元,當凈值跌至0.85元時,投資者就可以選擇贖回或者持有,但各產品之間的規定各有不同。”
除了凈值跌至止損線被強制清盤外,大幅贖回導致產品規模過低也會被清盤。鼎弘義1期就將“清盤”歸結于渠道原因,而6月初,一家深圳私募的新產品由于規模不足2000萬元而宣布發行失敗。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袁方表示,由于一些產品一段時間規模達不到標準,縮水嚴重,因此清盤。
多只專戶逼近0.8元防線
在近期市場泥沙俱下的大跌中,遭遇沖擊的遠不止私募基金,部分基金“一對多”產品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跌破面值的產品比比皆是,個別產品的凈值更是距離0.8元“防線”一步之遙。
從招商銀行網上銀行公布的40多只一對多產品單位凈值可以看到,相當部分的專戶產品在暴跌中受傷慘重。截至6月20日,有1只一對多產品單位凈值為0.807元,虧損幅度近20%,另有3只一對多產品的單位凈值徘徊在0.85元上方。另一些銀行渠道也反映,在當前慘淡的市況下,多只產品凈值分布在0.8元-0.9元區間。
一位基金研究員表示,本輪基金一對多凈值的集中下跌發生在今年4月中下旬,5月底6月初之后問題集中爆發出來,主要原因在于一對多配置重點多在中小盤股。渠道數據顯示,此前一月間凈值跌幅超過5%的產品不在少數,個別產品的跌幅甚至超過了8%。
部分專戶理財產品會在合同中約定,在資產凈值下行到一定位置,強制要求該產品將股票倉位降至一定區域,鎖住進一步下行的風險。雖然并不是所有產品都和客戶有類似止損線的約定,但是在實際操作紀律中,0.8元基本是業內堅守的底線。一般在凈值跌到0.9元以下或者0.85元左右的時候,專戶投資經理就會強制減倉,避免專戶凈值觸及0.8元的底線。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旗下幾只專戶產品在3000點左右就將倉位降到了兩至三成,因此目前幾只產品的凈值仍維持在0.9元以上。但他同時也坦言,在實際操作中,對踏空反彈行情的擔憂同樣存在,因此選擇完全空倉并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繼續下探,一對多產品仍將承受巨大壓力。
如果看得更遠一些,即使暫時不會像陽光私募那樣面臨清盤近憂,基金一對多產品也面臨產品到期后客戶不愿再續而被迫終止的遠慮。如果市場不能呈現賺錢效應,這個問題將在未來繼續困繞基金一對多業務。
投資產品清盤應成常態
相對于近年來資產管理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清盤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基金專戶還是陽光私募甚至是公募或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清盤都將成為常態。
“做得好繼續生存,做得不好被市場淘汰,這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公司人士認為,近年來私募行業擴充太快,風險控制和公司建設都沒跟上,“只要你當半年的投資冠軍,資金規模就能很快從5000萬元變成5億元,但你能管好嗎?清盤的制度就是你如果管不好,摔下來的速度同樣快。”
如果把清盤當成是投資行業“市場淘汰”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也在另一程度上促進著行業的創新發展。2010年下半年以來,不少私募開始嘗試將對沖等機制引入產品設計,目前市場中性、宏觀策略等多類型對沖基金形式已經在國內投資市場出現。分析人士認為,引入做空設計可以讓產品真正實現“絕對收益”,利于解決在熊市中為客戶賺錢的難題。
“清盤浪”擋不住“發行潮”
□本報記者 賀輝紅
今年以來,A股市場多數時間處于弱市調整之中,曾經風光無限的陽光私募也普遍遭遇截殺。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已達12只,而結構化產品亦有數只,其中包括新泉1期。隨著市場的下跌,更有上百只陽光私募產品凈值逼近清盤紅線,陽光私募正面臨一波清盤浪。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眾多人士涌進這個行業。據朝陽永續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發行的陽光私募產品達300余只。
清盤規模小于發行規模
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數據,今年以來,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有12只,其中有3只是強制清算,包括鄭拓管理的山東信托深藍1號。其余產品均是到期清算,如著名市場人士楊永興管理的外貿信托永圣慧遠,李馳管理的新華信托同威1號等。朝陽永續的統計表明,截至目前,在上千只存續中的非結構化產品中,累計凈值在0.7元以下的只有24只,累計凈值在0.7元-0.8元之間的只有51只。這些可以說是強制清算風險最大的產品,其規模應該在80億元-100億元之間。
從結構化產品來看,根據朝陽永續的數據,存續中的結構化產品目前有468只,其中有87只累計凈值在0.9元以下。按業內慣例,若累計凈值低于0.9元,就比較接近產品設定的警戒線和止損線了,有被強制清盤的風險。由于信息披露不健全,這類產品的清盤數據較難獲取,目前可以確認已經清盤的結構化產品是新泉1期。
近日,外貿信托發布了新泉1期結構化信托計劃提前結束的公告。公告稱:2011年5月20日新泉1期單位凈值為0.8499元,觸及平倉線(0.85元),根據信托文件約定,該信托計劃于2011年5月20日提前結束。
朝陽永續的張子冰表示,從有陽光私募至今,共有485只產品終止,其中非結構化產品125只,結構化產品360只。已經清盤的產品以結構化產品居多,因為結構化產品存續期比較短,一般都在1-2年間,到時間會自然清盤。而非結構化產品的存續期一般都在5年以上,很多產品沒有指定明確的存續期。
事實上,相比已經清盤的產品,今年新發產品更多。據朝陽永續的數據,截至6月20日,陽光私募存續中的產品規模達1623億元,較去年底1473億元的測算規模有所增長。這主要是因為今年成立的產品多達322只,為陽光私募帶來約300億元-400億元的增量資金。
業績不完美卻跑贏市場
朝陽永續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0日,陽光私募平均下跌6.53%,結構化產品今年以來收益最好的產品收益率達到38.92%,非結構化產品最高收益為20.13%;非結構化產品收益率最低的是-40.95%,結構化產品收益率最低的是-29.24%。目前有今年收益業績的產品共有1387只,其中200只獲得正收益。應該說,今年私募的業績并不盡如人意,但仍小幅跑贏滬深300指數。分析人士認為,市場最近一輪的下跌,特別是中小盤股的大幅殺跌,出乎大部分私募的意外,可能是造成收益較差的主要原因。
當然,也應該看到,陽光私募近幾年的累計收益非常可觀,遠遠跑贏滬深300指數。
朝陽永續私募基金指數顯示,私募基金今年的業績走勢基本形成了一個斜下的整理平臺,但相對滬深300指數的走勢仍相對平穩。從該指數基期2006年12月31日至今,私募基金跑贏滬深300指數80多個百分點,而且已經突破了2007年底市場在6124點頂部形成的收益率高點,但滬深300指數還處于6124點下跌以來的腰部以下。這或許是陽光私募產品發行規模依然大于清盤規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