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祎妮
2011年6月7日,外貿信托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外貿信托-新泉1期(匯富22號)結構化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提前結束的公告”,根據該公告,2011年5月20日,新泉1期單位凈值為0.8499,觸及0.85的平倉線,根據信托文件約定,該信托計劃于2011年5月20日提前結束。
這也是近期頻頻出現的私募清盤中的一例。
2011年6月16日,上證綜指大跌41.15點,收盤于2664.28點,私募產品亦承受了更大的清盤壓力。
清盤原因多樣化
初步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初,今年以來共有15只陽光私募產品清盤,其中結構化產品12只,非結構化產品3只。
融智研究員彭曉武告訴記者,“結構化都是到期清盤,有些觸到止損線清盤的也沒多少。”
如明星基金經理鄭拓旗下的深藍一號,近期已經被確認已經清盤。
公開信息顯示,深藍一號于2009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募集資金8400萬元,信托期5年。但目前在山東信托網站上,該產品已經被標明“清算”。
4月13日,是“深藍一號”清盤日期。這只私募產品的基金經理是從交銀施羅德基金出來的鄭拓。在“深藍一號”清盤之后,他創辦的好望角股權投資有限公司旗下已無其它產品了。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深藍一號的虧損幅度將近40%,但是它卻并不是因為產品凈值低于止損線而強制清盤的,因為它并沒有設置止損線。”
除了強制清算之外,大部分清算的私募產品都屬于到期清算。
彭曉武表示,“到期就是到了原來規定的運行時間,并非都是因為業績差才清盤。”
例如,今年3月26日被清盤的新華信托·同威1號,其成立日期為2008年3月26日,是同威資產由李馳管理的首只陽光私募產品,其初始規模2.7億元,存續期為3年。在運行滿3年后,于2011年3月26日清盤,清盤時的凈值為1.0288元。
根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今年5月,共有6只非結構化產品面臨清算的情況,它們分別是在5月11日清算的山東信托·以太3號、寶華1號;5月20日清算的西安信托·鼎弘義1期;5月23日清算的北京信托·愛康1號;5月27日清算的中融·屹立東方一期,以及5月31日清算的中鐵信托·鑫巢盛利。
統計顯示,在這6只被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中,只有1只產品凈值低于1.0元以下,是北京信托的愛康1號,其清盤凈值為0.9493元,其中5只產品凈值都超過1元。
其中,除了西安信托的鼎弘義1期、中鐵信托的鑫巢盛利屬于強制清算外,別的4只私募產品都屬于到期清算。
業內人士表示,西安信托·鼎弘義1期則屬于產品規模過小導致的清盤。
該產品的管理人為鼎弘義投資總監張誠,他曾表示,“弘義1期清盤的原因主要是它成立時規模較小,而在客戶持續贖回的情況下,所以才不得已選擇清盤。”
而在5月23日清盤的北京信托·愛康1號,則是以重組更名的方式被其它私募機構納入旗下,由鼎鋒資產重組“愛康1號”,并更名為“鼎鋒11”。
另外,以重組更名的方式被其他私募機構納入旗下的還有山東信托·
新東風成長。
今年第一只被清盤的私募產品——“新東方成長”,正式更名為長金10號,并入至長金投資。
對此,彭曉武表示,“出現重組更名的情況,是因為老產品規模較小,難以承擔相關費用,而選擇被重組兼并。”
雖然,因為存續期滿而終止的“到期清盤”私募產品仍占多數,業內人士表示,“但其實自5月以來,因為業績原因而不得不清盤的私募產品有增多的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1月至4月期間,只有山東信托·深藍1號這一只私募產品屬于強制清算,其它清盤私募均為到期清算。
而近日才對外公布被“強制清盤”的新泉1期,在5月20日提前結束運行。
對此,彭曉武表示,雖然因產品凈值跌破止損線而遭遇清盤的私募產品數量很少,但新泉1期確實是因為業績不好而遭清盤的結構化產品。
而新泉1期的清盤,也可能給其投資顧問新泉投資,帶來近5000萬元的虧損。
“結構化陽光私募的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出資比例通常為1:1或1:2,”彭曉武告訴記者,新泉1期的止損線是0.85元,就表示該信托計劃的出資比例是1:2,以結構化產品1.5億元的平均規模估算,新泉1期的清盤給投資顧問新泉投資帶來的虧損或達5000萬元。
在近期市場行情持續調整之下,私募的虧損情況越來越嚴重,將要面臨強制清盤危險的私募產品會越來越多。
根據朝陽永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10日,在已更新凈值的陽光私募中,累計凈值低于0.7元的非結構化產品共有22只。
另外,在今年5、6月更新凈值的結構化產品中,凈值跌至0.85元或0.85元以下的產品也出現了13只。
拉響了公募警報
因為業績等諸多原因而頻頻清盤的私募基金,也給公募基金拉響了警報。
“一般是規模太小,會有清盤的風險,公募倒不存在業績差而清盤的可能性,”基金人士表示,但是可能會因為業績太差,導致持有人大量贖回,從而規模大幅縮水的情況。
近兩個月,上證綜指從3000多點一路下滑至2660點附近徘徊,令公募基金業績飽受損失。
根據晨星數據,截至6月15日,除了鵬華價值、南方隆元、長城品牌、富國天鼎中證增強、博時主題、嘉實基本面50和華夏策略這7只基金仍維持著正收益,它們的收益率分別為4.09%、3.8%、1.42%、1.01%、0.87%、0.34%和0.32%。其余,股票型基金均產生了虧損,它們平均跌幅超過10%,有的基金跌幅甚至超過20%。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共有22只基金規模跌破1億元。其中,基金規模最接近1億元的是泰信優勢增長,其規模為0.997億元;而規模最小的基金是萬家雙引擎,其規模僅為0.48億元,緊接著萬家雙引擎的是寶盈中證100基金,規模正好為5000萬元。
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中國證監會;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說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
“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會發生,只要基金公司不想自家的這只產品清盤,就會用自有資金去解救的,”上海一基金業人士告訴記者,“在實際運作中,當公募產品瀕臨清盤時,基金公司為了顧全自身形象,不會讓持有人不足200人,或資產低于5000萬元的情況持續較長時間的。”
正是因為這樣,基金行業發展的十多年中,從未發生過一只公募基金清盤退市的情況。
“公募基金永不退市,對于投資者而言,未必是一件大好事”,上述人士表示,引入優勝劣汰的淘汰制度,或許可以激勵基金公司更注重業績,而并非是使其旱澇保收的資產規模。
在規模跌破億元的22只公募產品,大部分都來自中小型基金公司。其中,金元比聯基金旗下的5只產品中就有3只產品規模不到1億元,分別是金元比聯成長動,其規模0.83億元;金元比聯核心動力,其規模0.84億元,以及金元比聯價值成長,其規模為0.92億元。
同樣情況的,還有諾德基金,旗下6只基金產品中有2只管理規模沒有過億。數據顯示,諾德成長優勢基金的規模為0.86億元,而諾德靈活配置基金的規模為0.87億元。
私募頻頻清盤公募“一對多”或現清盤危機
還有,管理規模為0.64億元的天弘永定基金。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自2008年發行以來,除了其首募規模為2.9億元,其基金管理規模一直徘徊在億元邊緣。在該基金運作一年時間后,其資產規模在2009年縮至1億元,縮水幅度竟然高達66%;而至今,該基金資產凈值已降至了0.64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規模最小的這幾只基金產品,并非是同類型基金中業績最差的。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規模最袖珍的萬家雙引擎基金,截至6月16日,近三個月的業績為-10.62%,在同類型170只產品中排名第82位;而同期,寶盈中證100基金的業績為-7.94%,在同類型96只產品中排名第28位。
而天虹永定基金的業績則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該基金近3個月來的業績為-17.96%,在同類型239只基金產品中排名第234位,其在近半年來的業績均排在榜尾。但截至6月16日,在近一周時間,天弘永定基金以0.07%的正收益,排在同類產品的第21位。
“小基金公司的營銷額度有限,不太開展持續營銷,業績不是非常突出的話,很難做大規模,”基金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小基金產品來說,持有人結構穩定已經是對業績的一種認可了;而另一方面,“大型基金公司有經濟實力去支付渠道費用,首發規模就很大,即使凈值大幅虧損,那些資金被套的投資者也不會輕易贖回的。”
有別于私募基金的屢屢清盤,公募基金不愿意選擇清盤小規模基金產品,比起可賺取的管理費用,更在意的是公司品牌形象。
“基金發產品變得快而多,業績平平、規模小的基金公司想通過銀行發行產品,管理費用的一大半就要貢獻給渠道,發行小規模的基金往往都入不敷出,”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為了維護公司形象,即使虧錢也不能讓產品清盤。
與私募產品類似的是,基金專戶“一對多”通常會設立止損線。
據了解,一般情況,“一對多”將止損線設為20%。業內人士表示,近期不少“一對多”產品逼近這條清倉線,有的基金公司因“一對多”產品清倉問題緊急召開會議,并作出了強制減倉或清倉和平衡配置等方法來降低損失。
據招行專業版網銀公布的“一對多”凈值顯示,截至6月9日,已有1只“一對多”產品單位凈值為0.813元,虧損幅度近20%;另有3只“一對多”產品的單位凈值在0.87元至0.88元區間;而建行方面公開數據顯示,也有1只“一對多”產品的凈值趨近于0.8元。
對此,基金人士表示,如果真的發生跌破設置的止損線,那“一對多”產品可能真的會面臨清盤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