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鐘曉
在人們心目中,陽光私募經理是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經歷過市場千錘百煉,有著豐富人脈的精英群體。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頭頂“股神”光環,讓人頂禮膜拜。但近段時間在這群人中,有人跳出來怨婦式罵街,有人站出來叫陣,群體之間相互傾軋……心態扭曲之狀顯露無遺。引發這些亂象的主因或是市場和監管雙重壓力下導致的利益鏈斷裂、“錢”途受阻。
私募心態失衡
近日,私募界一則“微博口水仗”在網上炒得很熱。事情經過大體是這樣:6月7日,上海一家老牌私募的合伙人在微博上發表一條評論說:“歐洲人吃壞肚子,A股的魯抗漲停,莫非魯抗的抗生素能出口到歐洲拯救世界?咱這個市場的資金缺乏科學素質,但想像力超級發達。”隨后,某都市報記者回應說:“只有理解了A股市場的想像力,你才能真正理解A股市場。所以,現在知道你的基金業績為啥這么差了。如果你覺得A股市場太不規范,請到你覺得好的市場去混。”
對此,該合伙人本可不予理會,沒想到見多識廣的他卻選擇了反擊:“孩子,你讓我想起了藥家鑫,無知又暴戾。他今日已經伏法,證明了我們教育的失敗。希望你走好人生路,別費心惦記別人,替人家數錢其實很傻很天真,有空多讀書。”
一位評論人士表示,如果記者的說法對這位私募人士造成傷害,他大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要求道歉。如今將一位年輕人的批評與藥家鑫聯系起來,只能說明記者的話觸及了這位私募的痛處。該評論人士還說,這已經不是個案。不久前,深圳也有一位“股神級”私募在其博客上痛數幾年前外界對他的兩點質疑,言語之間怨氣沖天。
除了與媒體打嘴仗外,一些私募還開始攻擊同行。今年5月底的一天,上海某私募突然在其微博上發出一條信息稱,上海大型私募基金經理徐某因操縱股市受到監管部門調查,很快一些媒體就此跟風炒作。“調查門”一事是否屬實?6月初,上述大型私募在其官網上表示,未接到任何監管部門的問詢和調查。截至目前,這家私募基金依然無恙。
某業內人士表示,這家私募發展得太快,去年初成立不久,資產管理規模就達到數十億元,這難免會讓一些同行眼紅。“從該大型私募管理人的出身來看,要抓早就抓了。他們那批人中,有些早已獲刑。這樣的傳聞還能在一些私募的微博上不加思考地瘋傳,只能說明這個行業的心態有點扭曲。”該業內人士說。
只因“錢”路被堵
人們也許會問,私募經理大多見過大風大浪,受過良好教育,為何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在此刻如怨婦般“亂了方寸,失了矜持”?人性使然,利益使然。
私募的利益來源于兩方面:一是規模大小,二是凈值高低。深圳私募K先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只陽光私募產品的規模達1億元,如果一份產品提成1分錢,那就是100萬元。另一方面,如果產品凈值增長夠快,提成也會相當可觀。而從整體上看,產品凈值的增長給私募帶來的利益,不如產品規模擴張來得多、來得快。所以,很多私募害怕負面消息。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以往,陽光私募可以通過做高產品凈值對沖負面消息,但現在這條路已不那么好走。今年以來,業內的某些利益鏈條突然間被切斷。
據消息人士透露,以往,私募與公募甚至私募與私募之間會存在某種共謀行為,即約定在某時段共同拉升某只股票,成功之后再進行利益分成。還有些私募甚至成了公募的“老鼠倉”。那時,私募控制產品的凈值是件相對容易的事。但近期業內開始流傳,監管部門已開發出監控賬戶關聯度軟件,如果某些資金賬戶之間關聯度過高,就會被重點監控。
“私下里,我已多次告誡一些相熟的公募基金經理,不要觸及監管紅線。人在做,天在看。近期股市走勢似乎表明,利益共同體少了很多。因為共謀集團少了,盈利的確定性降低了,大資金進場的欲望也就不強了。‘錢’路被堵,這或許是業內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
當然,共謀并不是私募盈利的唯一模式。
一些人的確在做所謂的“價值投資”。但如果從利益角度考慮,這群人的心態最易受到外界影響。目前市場真正認同價值投資的人不多,而能通過長期持股賺錢的人,也不會投資陽光私募產品。因而一旦市場發生較大波動,這些做價值投資的私募產品凈值勢必會起伏不定,由此引發投資者贖回。
上海私募陳先生說:“目前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如此,漲時希望產品多漲,跌時希望產品不要跌。價值投資者要做到這點是非常難的。而此時,媒體在盯著你,客戶不停地打電話騷擾你,一輪下跌很容易把人心態搞壞,把節奏搞亂。當然,市場變好后,錢景依然美好。重要的是如何渡過眼前的難關。”
先控風險再控心態
有多位股市老手曾說過,做股票最重要的是控制心態。而從一位默默無聞的私募身上,記者看到的是,要控制心態,首先要控制風險。
在私募排排網的產品庫中,有一只由上海紫石投資管理的結構化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已超30%,這遠遠超過非結構化產品的年內最好水平。該私募基金經理張先生坦言,他們的收益主要來自二三月份。近兩月的調整市道中,他們更注重風險控制。
據張先生介紹,他們的策略中有兩塊,一是偏價值的長線投資,主要涉及到他們的核心品種。在市場調整過程中,核心品種的倉位會降下來,以避免死扛對凈值的拖累;另外一塊則是數量化高頻交易,這與核心品種無關,主要是追逐市場熱點,快進快出。市場下跌過程中,他們一直就用兩成左右倉位博取利潤,對凈值增長有所貢獻。縱觀該策略,更多地涉及到風險控制理念,即對絕對凈值的管理。
另據上海同億富利投資總監陳銘介紹,他們的業績之所以能夠領先所有非結構化產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節奏把握和風險控制。也正因為如此,才避免了心態波動。
只是市場上善于控制風險的人不多,有些私募業績即使做得很好,但心里依然想著快速擴大規模,讓自己在規模與凈值兩頭疲于奔命;有些私募則對客戶的要求不予理會,在掙扎中頑固堅持自己并不完善的打法;有些私募甚至出現了消極管理情緒。在銀行理財蓬勃發展,信托產品風起云涌,產業基金蜂擁而至的今天,陽光私募如果不及時調整自身心態,完善操盤理念,未來之路將會變得愈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