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華
公募基金的“離職潮”也蔓延到了私募基金行業。
年初至今不足半年的時間里,有至少10家私募基金已經或即將分家另起爐灶。而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私募基金行業自誕生以來,“分家”的只有8例!捌邭q”的中國私募基金行業正在逐漸步入“少年的煩惱”:迅速擴張—業績分化—公眾監督—行業壓力增大—從業人員流動……似乎在走著公募的老路。如今“分家”頻現,也像公募一樣,主要是因為存在激勵機制不足的問題。
私募投資網總監楊繼認為,這表明中國的私募基金行業已走過了草莽式運作的階段,會促進分配治理機制逐漸走向成熟。
自立門戶潮起
本報近日獲悉,近期深圳兩家小型私募將有創始合伙人“出走”,成立新的私募基金。目前,他們的新公司已確定了信托賬戶和銀行渠道。此外,深圳還有一家大型私募的投資總監在三個月前創立了自己新的公司,消息至今沒有對外公布。
這并非個案。本報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年初至今,已有至少10家私募基金牽涉“分家”之事。
一個月之前,原深圳市康成亨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韓俊剛對外表示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并籌備新產品的發行。
擁有14年投資經驗的韓俊剛,管理資金超過10億元。他曾擔任深國投·康成亨1期基金經理,該產品的月度收益曾多次進入同期產品的排名前十位。
事實上,繼金中和前投資總監鄧繼軍和研究總監彭迅在今年初雙雙成立新公司后,合贏投資合伙人劉鷹、向日葵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金曉斌、北京弘酬投資孫燕軍、彤源投資基金經理顧峰等相繼出走!(他們)都在自己單干,只不過有些人不想再陽光化而已!鄙钲谝患宜侥蓟鸬呢撠熑吮硎尽
4月份,東方港灣的但斌(微博)和鐘兆民和平“分手”,原投資總監楊云、研究總監孔鵬跟鐘兆民一起在深圳福中三路諾德金融中心27樓創立深圳東方港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比“老東家”多出“資產管理”幾個字。
私募基金行業在進入2011年后,分家潮愈演愈烈。本報統計顯示,在私募基金發展七年來,公開顯示的分家現象不到10例,其中有較大影響的是菁英時代副董事長文婷自立門戶創立富來投資;唐雪來離開新價值創立財富成長。
融智投資研究員彭曉武認為,在私募基金不斷分家的同時,私募研究員的離職跳槽更為普遍。
激勵機制不足主因
2004年2月20日,赤子之心的趙丹陽(專欄)攜手華潤信托發行了第一只開放式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把中國的私募基金推到了陽光化的臺前。這一模式的爆發則出現在三年后的2007年大牛市,是年,包括明星基金經理江暉、何震、呂俊、石波、常昊、田榮華、王貴文、趙軍等都離開公募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
按照業績進行激勵是私募較公募最大優勢所在,也是大批公募大佬“私奔”的原因。但這一優勢可能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明顯。
“當前私募分家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激勵機制不足,一年能為公司創造過億的利潤,但收益也就百來萬元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門檻不高,業績稍微可以的,新創立一個公司很容易”,一位離職從事非陽光化的私募基金負責人稱,他之前在一家私募做基金經理時,有多家銀行渠道和信托人士找他,希望合伙一起干,他只負責投資,募集資金、辦公場地由其他合伙人負責。
上述很多另起爐灶的投資人,大多有較好的歷史業績記錄,是私募業中堅力量的一部分。他們的離開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原公司的業績。
彭曉武也認為,他們選擇自立門戶,主要的原因是私募公司激勵不足,利益分配失衡也是重要原因。
一位私募基金兼任投資總監的合伙人對本報表示,當時成立時是四個人合伙的,每人25%的股份,但成立后發現大家的貢獻不一樣,他提出過調整的意見,但其他幾位合伙人明確反對,“就是親兄弟也要明算賬,長期下去大家都沒有動力了,還是好聚好散”。
本報獲悉,有些離職的私募明星基金經理持有公司不到5%的股份,更重要的是很多承諾兌現不了。
私募“分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理念的分歧,例如東方港灣。
目前,私募行業發展迅猛,僅陽光化的私募基金公司就已超過200家。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今年已發行319只陽光私募產品,較去年同期增長32.9%。
行業快速壯大之下,為了留住人才,目前部分陽光私募公司引入合伙人制度,讓渡部分股權,吸引新的合伙人共同創業,并為一些優秀的研究員提供期權。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認為,私募基金經理單飛后,很多管理性事務會牽扯基金經理的精力,進而可能對業績造成影響。優秀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后業績下滑的例子已經很多,對于私募基金經理而言,“單干”也一樣面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