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來,2700點四度跌穿又四度被拉回。如此煎熬過程中,機構的分歧明顯加劇,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股票倉位的控制。
倉位兩級分化嚴重
根據私募排排網6月初的調查顯示,6月份,以50%的股票倉位為分水嶺,兩邊各占一半,主要倉位集中在30%-50%和50%-80%之間,分別占比34.12%和36.84%。
半個月過去了,在震蕩的行情中,私募基金的倉位顯示為更明顯的兩級分化格局。管理粵財信托·杰凱一期的梁剛將倉位控制在了三成,他認為當前的市場很難判斷,操作需要謹慎,并做了一些清倉防御的處理。而上海匯利資產的何震卻表示依然保持了七成的高股票倉位,其中醫藥占了1/3。
積極防御是王道
雖然各家私募在倉位控制上顯示出了明顯的分歧,但在行業選擇上,卻殊途同歸地進行了積極的防御。
何震之所以配置如此高倉位的醫藥股是因為他認為醫藥是典型的防御型行業,一些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市盈率已經回落到30倍,值得投資。從容投資的呂俊表示,他的整體操作策略是偏重消費,通過積極防御來實現穩健增長,他個人對銀行板塊非常看好,因為銀行板塊正常業績增速每年有20%—30%,如果按PEG算,最少應該有15倍的市盈率。現在只有8倍估值,整個經濟只是增速放慢,大家對于銀行體系是過于擔心了。
北京云程泰投資的魏上云則較為辯證地看待了當前的機會,他認為具體要結合中國經濟轉型來看投資機會,中國經濟轉型其實是干兩個事:一保一壓。對于“保”的新興產業、新經濟,未來的機會看價格,哪些跌得多,未來反彈的力度也就更大。對于“壓”的傳統產業,需要看龍頭,它們整體的基本面很難有明顯的改善,減少過剩產能、產業內的兼并整合,對龍頭企業最受益。
記者 黃曉霞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