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二,私募行業有兩條很值得注意的事情。一個是從容投資的基金經理姜廣策博士在微博上和記者吵架引發眾人圍觀,另一個就是上海金鱗董事長吳盛先生的英年病逝。我覺得這兩件事或許有共性,陽光私募的壓力現在是不是太大了?
吳盛先生病逝的事情本版已有報道不多說,說說姜廣策和記者的吵架。周二午間,姜廣策發了一條微博說:“歐洲人吃壞肚子,A股的魯抗漲停,莫非魯抗的抗生素能出口到歐洲拯救世界?咱這個市場的資金缺乏科學素質但想象力超級發達。”隨后,某都市報的記者回帖調笑稱:“只有理解了A股市場的想像力,你才能真正理解A股市場。所以,姜博士,現在知道你的基金業績為啥這么差了。如果你覺得A股市場太不規范什么的,請到你覺得好的市場去混。”隨后,姜博士怒了。
吵起架來難免語言過激,這里不再細述吵架經過。不過,很多認識姜博士的人都說,姜博士酷愛讀書,絕對不是一個暴躁易怒的人;盡管某記者“知道你的基金業績為啥這么差了”的表述確實不恭,姜廣策也大可以一笑置之,何必動怒呢?筆者猜想,這是不是壓力太大的緣故?
今年以來,證券市場一直不景氣,陽光私募的業績也遠不如去年理想,當然會帶來很多指責。對于公募基金來說,由于投研相對封閉,公司避風港作用還算不錯;而對于陽光私募來說,相對單薄的公司架構決定了基金經理必須直面慘淡的人生。當業績不佳時,基金經理每天都在指責聲中度過,有時甚至受困于謠言,受激之后易怒也是人之常情了。
從微博吵架到英年病逝,似乎都在折射出陽光私募目前面臨的壓力狀態,這引發了筆者兩點思考:第一,陽光私募除了需要重視投研營銷,也需要重視公司成員的心理健康,幫助減壓。第二,當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是不是市場的轉折機會也要來了呢?
記者 陶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