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基金遭遇銀行理財產品圍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04:59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銀行攬儲“夏季攻勢”步步緊逼

  基金遭遇銀行理財產品“圍剿”

  楊光

  看過《狼圖騰》的人都知道,雪災之后必有狼災。因為突降雪災往往導致食物匱乏,狼群會鋌而走險侵襲牧區。而今的理財市場,6月也將有一場“雪災”降臨,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非銀行理財產品將會發現自己陷入“狼群”——銀行理財產品的圍攻。

  “6月份起將考核銀行的月度日均存貸比,為了不碰觸監管‘紅線’,很多銀行把吸收存款作為6月份的頭等大事。為應付高達21%的存款準備金率,不少銀行也要通過加強本行理財產品發行變相吸收存款。貨幣基金既然不是‘親兒子’,自然要給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讓路。”某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的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前“狼”后“虎”困境

  在北京潘家園附件的一家國有銀行網點,客戶經理正在向退休的張大爺大談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和高收益。憑著對國有銀行的信任,張大爺把幾十萬元的定期存款全都換成了一年期的理財產品。他一邊辦手續一邊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銀行理財產品是國家銀行發的,應該不會有風險,再說收益還比一年期定期存款高了近一個點,也能抗通脹。對于基金,他既不會挑,又擔心虧損,兩相權衡,覺得還是銀行理財產品好。

  張大爺的選擇印證了基金與銀行系理財產品苦樂不均的現狀。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產品中心最新統計顯示,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呈爆發式增長:前四個月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達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達到129%。據估計,新發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規模超過4萬億元,同比增長 172.52%。這一規模已經遠遠超過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的一半。相比之下,基金發行則冷清得多。

  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殷劍峰認為,6月份存貸比指標從季度考核改為月度考核,對銀行存貸壓力的影響顯而易見——銀行將更加積極地沖存款,以前每季度沖存款會變成月度沖存款。“由于之前存貸比按照季度考核,在3月末沖存款的時候,有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曾一度達到6%到8%。6月份理財產品也必將強勢出擊,貨幣基金等非銀行理財產品須格外小心。”

  談及理財產品對貨幣基金的沖擊,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副總經理秦紅連呼:“非常大!非常大!”

  “相較于銀行理財產品而言,基金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基金行業發展十年,截至目前管理規模為2.4萬億,而銀行理財產品只花了短短兩年時間就超過了基金。”華商基金市場開發部總經理王有十分感慨銀行理財產品的來勢兇猛。

  事實上,貨幣市場基金已成為重災區。銀河證券基金研究總監王群航掌握著這樣一組數據:2008年貨幣市場基金總規模為3891.74億元,占基金全部資金凈值的20.07%;2009年,這兩個數據分別下降到2595.27億元和9.7%;2010年又下一個臺階,分別為1532.77億元和 6.08%。王群航分析,2008年和2009年基金公司大多利用貨幣基金“沖規模”,但2010年“沖規模”成了雞肋,基金公司基本都不做了。即使剔除 “沖規模”因素,貨幣基金持續縮水也是毋庸置疑的。

  “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了拉存款的替代性工具,照目前的勢頭看,今年會突破10萬億元。”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產品中心研究員王增武分析,這些年基金的數量增長很多,但規模并未明顯擴大,日日鑫、周周鑫和月月鑫類銀行理財產品對基金稀釋作用明顯。

  在好買執行董事、總經理楊文斌眼中,貨幣市場基金和固定收益基金面臨著前有“狼”后有“虎”的現狀。“年化收益在4%到5%的理財產品是貨幣基金面前的‘狼’。明確的收益、流動性更強是理財產品的突出優勢,這對貨幣基金殺傷力很大。而銀行的信托產品一般年化收益率在7.5%到9%,主要瞄準的是存款在20萬以上的高端人群,對固定收益類基金客戶虎視眈眈。”

  基金需借政策東風

  從數據上看,銀行理財產品相對于基金、券商理財產品、保險投資產品和信托產品確實發展得好——規模上遠遠超過這些競爭對手的總和。銀行系理財產品獨占鰲頭,是因為它比基金的財技更勝一籌嗎?

  “銀行理財產品現在占盡負利率已久、股市表現不佳、樓市日漸清淡、緊縮貨幣政策導致銀行對客戶議價能力空前強大等諸多天時之利。”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博 專欄)分析認為,理財產品火爆與高通脹、緊貨幣有很大關系。一方面,通脹高企,客戶通過理財產品來抵抗通脹的需求高漲;另一方面,在通脹壓力下,貨幣政策從緊的態勢有增無減——信貸規模控制不斷加碼,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雙箭齊發,這在客觀上提升了銀行對貸款客戶的議價能力,在利率沒有市場化的情況下,借款方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銀行的風險利差明顯增大,能夠確保理財客戶也能分享一部分利差收入。

  獨攬客戶終端和銷售渠道也是銀行系理財產品突飛猛進的原因。記者撥通了一家上市銀行的白金卡會員客服熱線,電話中客服人員給記者推薦的幾款都是該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其他的基金和券商理財產品都沒有提及。

  “在銷售上,銀行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在不同的平臺上,銀行系理財產品的銷售具有獨特的網點優勢,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沒有特別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本身被很多老百姓視為代表國家銀行的信譽,可以基本視同隱含保本。”秦紅表示。

  “從銷售渠道而言,銀行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目前基金產品75%的銷量都來自于銀行,對于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來說,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銀行客戶經理更有動力推薦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華商基金市場開發部總經理王有對此也深有同感。

  李迅雷分析,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興起,與2008年起證監會推行客戶保證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有明晰的邏輯關系。券商的客戶保證金存到銀行,實際上等于把客戶拱手交給了銀行。

  那么,未來理財產品與基金的PK中,誰將最終勝出?殷劍峰預言:“在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之下,中國非銀行業務的發展只能從銀行內部產生。2010年到2020年是理財產品的黃金成長期,其地位難以撼動。管理層對存貸款業務限制越嚴,理財產品就越紅火。”

  面對理財產品的攻城略地,基金業有沒有御敵之術呢?嘉實基金市場營銷總監鐘俊杰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對基金所有的產品幾乎都有影響,這種影響大小與投資者偏好和市場冷暖有關。一旦市場走出低谷,更多的投資者還是會選擇基金。“實際上,我們基金業很多產品如果把時間拉長,平均收益率顯著超過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以美國為例,兩百年來,美國股票年化收益率為8.3%,債券為4.3%,黃金為1.5%,CPI為1.4%。”

  “如果通脹預期走低,緊縮政策放松的話,銀行的議價能力會被削弱,理財產品的優勢就不會像現在這么明顯了。”李迅雷說。

  當然,光依靠貨幣政策放松、市場的好轉等外部因素顯然不夠,基金業若想在這種理財多元化的時代不居人后,最重要的還是強大自己。

  上周,中歐鼎利、萬家添利、富國天盈三只分級債基同步亮相,以其穩定收益受到了低風險投資者的歡迎。于18日開放認購的富國天盈A,一天認購額接近70億元。從正在募集和即將募集的幾只分級債基來看,當前A級份額的約定年收益率均超過了4%。專家表示,分級債基的熱銷,反映了投資者對于具備一定收益能力的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旺盛需求。在低風險穩定收益端產品競爭上,基金業只要肯下工夫,未必就會束手待斃。

  呼喚統一監管標準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銀行營業網點,發現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遠不如基金規范。比如,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介紹僅A4紙那么大,有的甚至只有手寫的名稱、預期收益等幾項簡單信息,其信息披露規范度和透明度與基金不可同日而語。

  記者又隨機采訪了一些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客戶,發現多數人心態與張大爺類似,很少有人知道大多數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也不清楚本金有面臨損失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的火爆實際是一種‘虛胖’,產品同質化現象很嚴重。自監管層規范銀信合作業務之后,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迅速式微。目前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組合類理財產品占據了較大的份額,而組合管理類產品對投資范圍語焉不詳。從去年情況看,多數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依然以發售銀行的信貸資產為主,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殷劍峰最擔心的是,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集發行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于一身,如果任由這種“三位一體”的制度安排發展下去,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王群航認為,對銀行表外業務應該加強監管,其中可能會蘊含風險,尤其是銀行系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遠遠大于基金。這方面,銀行業應該向證券業學習。否則,一旦爆發風險,影響的將不僅僅是銀行業,有可能波及中國整個金融體系。

  在不久前的一個基金業論壇上,華夏基金掌門人范勇宏呼吁,對不同行業的理財產品實行統一的監管標準。他說,目前,同樣的理財產品,由于屬于不同的行業,導致監管標準完全不一樣。對相似的理財產品,尤其是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應該實行統一的監管標準,主管部門也要加強對市場投資行為的監管。這有利于遏制不公平的競爭,有利于樹立投資者信心,維護資產管理行業良好的聲譽。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圖片 含視頻 含投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