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茵
記者近日獲悉,原農銀匯理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王牌”基金經理欒杰已離職,正式加盟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擔任該公司投資總監。越來越多的基金人才回流券商,一改以往券商人才“跳槽”去基金公司的慣例,顯示出追求絕對收益的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吸引力越來越大。
公募人才回流券商明顯
欒杰在長達7年的基金從業經歷中業績十分優秀。據好買基金數據,他管理的華寶興業消費品、華寶興業收益和農銀匯理行業成長基金在他任職期間的收益率分別達到377%、221%和53%,遠遠高于同類基金的平均回報率。
在中國基金業創立之初,券商人才可謂基金公司的中流砥柱,市場上曾經只有優秀投資人才從券商流向公募基金的情況,無論是分析師還是投資經理。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券商資產管理公司具備公募基金背景的投資經理大有人在,券商研究所的一些知名分析師也來自基金公司。2010年以來,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蘇彥祝、專戶投資管理部副總監付羅龍、固定收益部總監助理萬曉西以及原招商先鋒基金經理劉樹祥加盟第一創業證券資產管理部,原招商全球資源優勢基金經理章宜斌加盟海通資產管理公司(香港)。
業內人士分析,以相對收益為標準的公募基金業績評價體系是公募基金人才回流券商的首要原因。“和公募基金相比,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追求絕對收益,既可以滿足投資者的保值增值的理財需求,又不再日夜煎熬于排名壓力。”一名轉投券商的基金投資經理如是感嘆。
券商研究所近兩年也出現了人才回流現象,一些知名分析師在公募基金任職一段時間后又回來做賣方。“除了個人原因外,這更多地顯示券商研究的價值在增加,頂級分析師的收入不比基金經理遜色。”一家券商研究所的所長分析,人才出現正常的“對流”才顯示出行業發展的吸引力。
類合伙人制度吸引人才
與私募基金和券商資產管理相比,公募基金缺乏相應的激勵制度。雖然基金公司一直呼吁股權激勵,但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相比之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兼具公募基金運作規范和私募基金機制靈活的優勢。隨著監管層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管制的逐步放松以及首批“券商系”資產管理公司的誕生,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迎來了高速發展期,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行業步入黃金發展初期之際,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和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等行業先行者為了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已經制定了一套市場化的激勵機制。
據記者了解,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的激勵制度可以視為“類合伙人制度”。它將投研人員的收入與產品的投資業績直接掛鉤,每一名員工都清楚自身的收入分配體系,從而很好地調動所有員工的積極性。從實踐來看,這樣的激勵制度確實具有吸引力。2011年上半年已有三名基金公司的成熟研究員“投奔”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稱,正向的激勵機制是資產管理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石。可以預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政策的放松以及即將實施的產品備案制將促使券商理財產品的設計和發行呈現幾何級的增長,從而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