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TOT產品風行,投資者發現,不僅自己為這類產品重復支付業績提成,而且更讓人暈頭轉向的是,業績提成的比例各家不同。
證券時報記者發現,其原因與管理水平無關,是由發行機構的性質決定的,而且很可能是由銷售能力決定的。
證券時報記者 余子君
自中登公司暫停為信托公司開設股票賬戶后,能夠成功繞開開戶障礙的信托中的信托產品(TOT)受到市場的熱捧,信托、銀行、券商、第三方機構紛紛涌入TOT市場,但是隨著TOT產品的盛行,其業績提成混亂的情況也越來越需要引起注意。
據私募排排網張月介紹,由于TOT產品雙重信托的特殊模式,普遍存在雙重提成的現象。在國外,TOT產品的業績報酬提取比例相對固定,一般為信托計劃凈值收益率超過10%之后的部分提取10%~15%。與國外相對固定、簡單的業績提成比例不同的是,目前國內TOT產品在業績提成方面則相對混亂,而在銷售上有話語權的機構往往在定價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具體看來,目前TOT主要發行機構有銀行、信托、券商以及第三方機構,其中銀行由于在發行渠道上優勢明顯,議價能力較高,可以將業績提成比例最終控制在20%,也就是,投資者不需要面臨雙重收費的問題,優勢較為明顯;由信托以及第三方機構發行的TOT產品在業績提成上面各有不同,普遍存在雙重收費的問題,投資者要支付的業績報酬高于銀行渠道發行的同類產品。以好買和私募排排網為例,在子信托提取20%的業績報酬之外,母信托管理人還要再提取3%的業績報酬。私募排排網的公司收費模式也類似,只是在母信托業績報酬的提取方法上不同,規定母信托收益率超過10%以上的部分提成10%;信托公司發行的TOT產品,母信托的業績報酬提成比例也大為不同,有的7%,有的10%,券商方面,東海證券發行的產品,母信托提成大概6%左右。
除了業績提成比例混亂之外,目前TOT產品費率計提方式也比較混亂,有的產品采取的是存續期滿一次性計提的模式,有的產品則是按月計提,也有的產品選擇凈值創新高后立即計提的方式。
事實上,除了收費混亂之外,目前很多TOT產品在發行時,在產品推介資料中不公開收費模式,投資者若不實際購買則較難獲取相關信息,這就為投資者挑選、比較TOT產品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有投資者表示,陽光私募由于信息不公開,普通投資者很難評判其風險,不具備篩選能力,而TOT作為一籃子陽光私募,確實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作為TOT的管理人,按照管理水平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提成比例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僅僅按照發行機構的性質和銷售能力來決定費率水平,投資者繳納的管理費未免有點冤。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