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與理財》記者 梅敏
在我國,目前私募基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信托方式發行的陽光私募;另一種則是活躍在地下、被稱為“地下私募”的群體。據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內地的陽光私募基金公司共有242家,管理資產超過2000億元,但是除了陽光私募之外的私募到底有多少,無人能給出答案,他們依然是一個神秘的群體。
這個神秘群體中雖然不乏牛人,但由于私募基金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健全,監管的缺位讓不少不良私募有機可乘,坑人行騙,近年來打著私募基金的幌子,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的案件也逐年上升。
“私募”幌子下騙局多
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遠不及公募基金嚴格,其中違背合約、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當然是不能排除的,在地下私募中,有的還上升為詐騙的性質。
就在3月初,山東濰坊一市民向警方報案稱,他們被一個叫做“梅隆私募股權”的項目騙錢60多萬元。據悉,該私募股權理財方案上說,申購者可一次性申請多股股權,每股為1000美金,折合人民幣7000元,60天封閉期內不可贖回;在這60天內,每周收益為7.5%,每個月股權紅利為30%。這當然相當誘人。然而,當60天封閉期滿,濰坊的這個市民想提現時,該“私募股權”的網站已經不存在,原來存入錢的銀行賬號也已被注銷,此時他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但是為時已晚。
這樣的詐騙案在早幾年就已經層出不窮。
2007年8月,寧夏“私募基金”詐騙案造成200余名群眾上當受騙,涉案金額達600余萬元。2008年,深圳“中天私募”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誘騙股民,詐騙投資人40余萬元。2010年5月,濟南市民李某輕信一位自稱是南方某私募公司的業務員,被騙20多萬元....。。盡管許多投資者能從這些案例中吸取教訓,但總體上看,投資者的小心謹慎依然難敵地下私募行騙招數的多樣化。
辨清常用惡招
行騙的地下私募善用的招數不盡相同,但是多數是以發布虛假消息,以暴利作為誘餌,而投資者一旦進入這個騙局,便很容易忽略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過程,讓騙子的招數很容易湊效。常見的行騙手段有:
虛假網站發布虛假信息。建虛假網站發布虛假消息,幾乎是所有不良私募行騙的開始,2008年深圳“中天私募”詐騙案就是典型一例。然而,冒牌的東西終究難以存活,去年10月份,一家以“第一財經”為名的私募信息發布網站向網民瘋狂薦股,很快就被發現。
以高額回報做誘餌。高額回報最易讓投資者動心,恰恰又是最應該警惕的地方。但凡涉及到高額回報及保底收益的承諾時,投資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知道“天上掉餡餅” 的利益來得并不那么容易。如去年9月份,一家虛假私募基金承諾讓股民在3至5個交易日內盈利7%至10%,或一個月內盈利30%至50%,騙取了3000 多股民100至58000元不等的合作定金、會員費等。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看中如此豐厚的盈利,也不會有如此多的股民上當。
借證券公司或明星分析師之名,招搖撞騙。一位曾經受騙的投資者講述了他的受騙過程:2010年6月,一個自稱為深圳華夏私募基金經理的人多次給他打電話,聲稱跟著他們公司炒股,可以獲得巨額利潤。他以試試看的態度,利用文字傳真,與該公司簽訂了一份客戶協議書。對方稱,在操作過程中,若能跟著公司操盤手吳欣然老師操作,年內資金翻番不成問題。這位投資者知道,吳欣然是當時證券市場比較有名的分析師,于是便放松警惕,繼續跟進,最終在返款的時候,對方所有電話顯示關機,音訊全無,他這才知道已經被騙。
提防“公私合謀”
地下私募基金得以“縱橫江湖”,有其特有的秘笈,有些甚至是公開的秘密。例如,利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忽悠散戶接盤,并串通公募基金,以掩護自己出貨。有些地下私募甚至為獲取內幕信息,而與上市公司、券商、政府工作人員相互合謀。
2007年,長城股份的奇漲異跌,就是私募與公募聯手交易的典型一例。期間,長城股份雖然先后3次因為股票交易異常波動而發布公告,但仍然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股價就從最初的3.75元一路飆升至7.56元。而在此前,長城股份還發布公告稱,預計2006年度虧損金額2.4億元左右,但預虧也沒有擋住基金的炒作。后來證實,這是某家公募基金與私募機構的暗中配合,聯手操縱,手法是先由公募買進股票,按住不動,之后由私募拉升。對這樣的方式,很多基金業內人士已經見多不怪,但是對于并不知情的散戶來講,他們就成了無辜的“墊腳石”或“替罪羊”。
看來,要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私募股權投資以及如何操作私募基金,熟悉相關的法律知識,才可避免陷進那些以各種形式做幌子來行騙的騙局。總之,在選擇私募基金時,在小心謹慎的前提下,也必須認真思考,理智投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