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頻頻遭遇基金公司冷遇,但今年以來已實施的上市公司增發方案紛紛順利完成,其背后是非陽光私募的異軍突起。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增發結果時發現,以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方式成立的投資公司,在再融資市場出手十分闊綽。在基金公司不愿意報價或者以低報價現身的增發中,這些投資公司卻大膽報出高價,有些甚至比最終增發價高出10%以上。這類非陽光私募的“一擲千金”,不僅讓他們將大量的增發籌碼收入囊中,也令增發價格居高不下。
這種現象讓很多基金經理頗感困惑。在他們看來,依照價值投資理念,對上市公司的增發價格應當有一個合理的估值體系,但這些非陽光私募的行為顯然脫離了他們的理解范疇。
而令他們咂舌的是,這些非陽光私募實在有點“財大氣粗”,不僅報價高,申購的數量也很多,動輒便是上億資金的投入,并且可以多線作戰。在今年完成的再融資中,如博弘數君、天津證大金牛等知名的私募已在多家增發中斬獲頗豐。
“我們只能這樣理解:對于上市公司再融資,他們的價值判斷體系與我們不同,他們的運作模式也與我們不同。所以,當我們認為需要謹慎的時候,他們依然可以主動出擊。”某基金經理評價非陽光私募在再融資市場的勇猛表現時表示。“事實上,他們在再融資的運作上遠比我們要靈活,無論是與上市公司的溝通,還是在二級市場的操作,他們的伸展余地都很大,這或許也是他們敢于大手筆接盤再融資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非陽光私募在再融資市場的風生水起,正給基金業造成更大的壓力。這不僅體現在再融資市場利益分配上,基金公司有漸成弱者之勢,而且在與上市公司的感情聯絡中,基金經理也漸漸失去主動權。也無怪乎一位基金經理感嘆,當“狼”群蜂擁而至時,“羊”群的生活法則或許應該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