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張欣然 樊帆/文
有句老話叫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用在私募基金行業里再合適不過了。志趣相投合伙開一家私募公司,而當投資理念不合便另起爐灶,這樣的故事在私募基金界不勝枚舉。
近日,理財周報記者獲悉,前金中和投資總監鄧繼軍和研究總監彭迅已雙雙離開,并創建了自己的新公司。鄧繼軍表示:“3月份,新公司的第一只產品即將發行。”
自立門戶考究:都是投資理念惹的禍
隨著陽光私募的快速發展,私募分家和跳槽愈演愈烈。無論是獨立單干成立新東方的劉迅,在聲望達到頂點訣別新價值的唐雪來,還是從菁英時代辭職自立門戶的文婷和蘇志堅都引來了圈內的關注,而近期曾經笑傲私募的金中和“三巨頭”之一的鄧繼軍出走,都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早在去年,就有鄧繼軍休假的消息傳出,當時業內只是在揣測他是否會離職。但新年初始,在金中和的網站上,原投資總監鄧繼軍和研究總監彭迅的名字就已消失。
為了尋求事實的真相,理財周報記者特意采訪了鄧繼軍本人:“我已經離開了金中和,并在去年11月已成立了一家新私募基金公司。”鄧繼軍本人也坦言該公司唯一合伙人就是彭迅,但是對于辭職的原因,鄧繼軍并未明言。
“我的離開與金中和業績下滑無關,而是因為我們彼此在投資理念上有所分歧。”鄧繼軍還表示,雖然他和彭迅都離開了金中和,也創辦了自己的新公司,但不想媒體繼續報道此事,畢竟大家還是同學、是朋友。“在新公司窗外都能看到金中和,我們離得很近。”
但當記者就此事問詢金中和某知情人士時,他則表示“鄧繼軍的離開是因為個人原因,當然也是因為我們在對公司發展戰略的理解不同”。對于鄧繼軍和彭迅成立新公司的事情該知情人士并不知道。
此外,原菁英時代副董事長文婷攜手副總裁蘇志堅也離開菁英時代創辦了深圳富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當初和蘇總一起離開菁英時代,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投資理念與陳總不太一致。”文婷告訴記者。由于文婷和蘇志堅的投資理念比較相似,除了遵從價值、追求成長之外,還非常注重對市場趨勢及行業趨勢的研究,“在追求長期收益的同時,我們也注重短期業績給客戶帶來的愉悅感。”因此決定一起辭職自立門戶。
私募分家探秘:業績變動是主因
對于大多數基金經理而言,選擇陽光私募,除了因為個人的職業生涯和榮譽外,還有就是看中私募行業的巨大利潤空間和發展前景。
私募行業并非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進行的,需要多人多資源的配合,因而一家新私募公司的成立必須有幾個骨干,他們之間分工不同,而且股份也有別。這類型的私募機構占據著主流。對此,私募第三方機構壹私募網研究中心年初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納入統計的207家私募公司中,目前有6成以上的私募公司屬于合伙制構架,單一制私募不到3成。
“生意好做,伙計難搭。”中國這句古創業經再次得到了驗證。尤其在業績靠天吃飯、沒有常勝將軍的私募界來說,更是如此。
在私募界,公司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各合伙人之間的關系。如果業績好,一切矛盾都會被暫時掩飾,甚至會被化解。但是,當業績不佳的時候,各種積累已久的矛盾就會如同火山爆發般一起涌現。最終的結果,就是走的走,留的留,骨干團隊的散伙。
然而,在人心浮躁的證券市場,業績好同樣未必會相安無事,業績好也就意味著投資經理名氣大,而名氣大了之后,其對話語權和自身發展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唐雪來在名頭正盛之時的意外單飛就是一個明證。
“業績做差了,分歧自然大,業績做好了,分歧也不小。這些都是私募分家的根本原因。”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私募人士感嘆道。
私募投資之惑:除了業績還需要全盤考量
眾所周知,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私募產品的業績與私募經理息息相關,無論公募還是私募,投資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基金經理或高層的變動,因為這會殃及池魚,最終也會在業績上體現出來。
WIND資訊顯示,有過分家歷史的私募基金的業績變動較大,金中和系列、菁英時代系列以及新價值系列,在過去一年中的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近一年排名都沒有進入前三分之一,個別產品甚至跌幅巨大,表現與之前迥異。
與公募基金人數眾多、相對透明、合理的組織構架而言,私募產品的選擇更具有不確定性。對于陽光私募的大額投資者而言,選擇私募基金除了要關注私募經理的過往業績,更需要全方位衡量一個公司的整體構架。
“我們在為客戶選擇私募產品時,除了對不同基金產品之間的橫向、縱向對比外,還要對公司的整體情況做出比較。這些都要建立在對私募公司的長期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定期的調研和長期的積累都很重要。”壹私募網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員康林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不過,對于投資者而言,分家后的私募也蘊含著一定的投資機會。一般來講,自立門戶后的首個產品的業績都還不錯。”中融信托深圳分部一位多年負責私募發行的信托經理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