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潮造成打新收益驟減甚至出現負數
■新快報記者 強燕
近期無論是新股發行還是非定向增發,都出現了破發現象,特別是中小板、創業板的新股,更是破發成潮。截至周二收盤,去年11月以來上市的新股中有30 來只出現破發。周三股市反彈,中小板、創業板的漲幅均超過2%,但仍有20多只個股未回到發行價。雖然新股破發潮造成打新收益驟減甚至出現負數,但整體看,對高發行價推手之一的基金而言,其受到的損失較為有限,只有少量“不幸”中簽的如“中彈”,基金凈值短期受到了拖累。
機構是高定價主要推手
從各新股披露的網下詢價及中簽報告中看,新股發行的最終定價與主承銷商給出的價格幾乎都有不小的溢價,如主承銷商研究員認為通源石油合理的價值區間為 43.71元/股—48.36元/股,但最終定下來的發行價為51.10元,較合理價值區間的溢價率在16.91%-5.67%;又如雷曼光電,主承銷商研究員認為,合理價值區間為29.4元/股-32.8元/股,最終的發行定價為38元,較合理價值區間的溢價率分別為29.25%-15.85%。在主板上市的海南橡膠定價相對“低調”,但也在合理價值區間的上限。
而最終發行價普遍高于合理價值區間的原因就在于機構詢價偏高。根據發行程序,在最終定出發行價之前,各有意參與網下配售的機構要向承銷商報出愿意支付的價格以及認購的數量。如果機構的報價多數高于合理價值區間,則最終定價自然偏高。
參與詢價的機構主要為券商、基金、保險公司、信托、財務公司以及一些推薦單位,QFII的身影幾乎看不到,包括基金在內的這些機構往往被認為是推高發行定價的主要推手。從公開資料看,這一說法并不冤枉他們。
以通源石油為例,云南國際信托和東吳證券給出了60元的報價,全國社保502組合和407組合給出的報價是59元,全國社保504組合和406組合給出55元的報價,均遠高于合理價值區間。由于各社保組合給出的定價由具體的管理人來決定,因此,其報價也顯示了基金公司的態度。
估值標準不一樣是主因
對機構傾向于高詢價的原因,業內的解釋不盡相同。
“創業板剛推出時,打新股的收益率非常可觀,一些機構為‘擠入’網下配售名單,便提高了報價,‘犧牲’了一點收益率以換取更高的中簽率。”一位基金界人士坦言,為確保能獲得網下配售的資格,在打新股時會報出一個較合理價格略高的價格。不過,隨著發行價抬高以及市場調整,打新股的收益也出現下行趨勢, “現在基金對新股詢價的態度更務實。”前述基金界人士表示。從公開資料看,近兩個月以來,不光是基金,甚至整個機構隊伍參與打新股的熱情似乎都有明顯下降。在近期發行的新股中,參與詢價機構超過百家的屈指可數,多只個股只有五六十家機構參與詢價。不過,盡管如此,高詢價的現象并沒有明顯改觀。
對比近期發行的多只新股可以看出,有些機構對新股的定位持續是偏高的,有些機構則有明顯的差別,追捧個別新股,但對其他新股給出的報價則比較保守。對此,基金界人士表示,差別的主因是估值標準不同。“大家對中小板、創業板的一些公司理解不同,有些人非常看好,有些人則不看好,在投資老股票時,不同基金公司同樣也存在不同的定價,所以,才出現一些基金賣出,一些基金接棒入場的現象。”
不過,有些基金公司在打新股時,旗下不同產品懸殊很大,很難用估值標準不一來解釋。比如,廣東一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全國社保組合在參與新股詢價方面非常積極,幾乎是有新必打,而且報價往往大幅高于主承銷商給出的合理價值,而該公司旗下的基金在參與同一新股網下詢價時,給出的報價較該公司管理的社保組合往往要低10%左右。另外,有些基金公司旗下參與詢價的基金給出的報價一致,有些基金公司三只基金參與給出三個不同的價格,價格懸殊最大的達到10元左右。而且,一些公司旗下的債券型基金給出的報價往往比股票型基金給出的要高不少。
配售量提高中簽如中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發行的新股中,對主板的兩只股票風范股份、海南橡膠,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給出的報價與承銷商給出的合理價值區間溢價非常有限,這與主板股票盤子大有關,但與配售的“普惠制”不無關聯。
目前主板和中小板、創業板網下配售采取的制度不同,主板是比例配售,即報價在最后的發行價及以上的機構均可按發行價按比例配售到新股,但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報價在發行價及以上的機構只是取得了搖號資格,最終還需要看能否中簽。像一些盤子非常小的創業板股票,一般只有幾家機構能中簽獲得配售。不過,雖然中簽有難度,但一旦中了,配售的量通常會比較大,不會再像之前那樣配幾萬股,而是幾十萬股。在市場向好的時候,中簽者有可能像中彩,獲得非常高的收益率,但如果市場大跌,則就像坊間戲言的那樣,“中簽如中彈”。
從目前公布的情況看,能持續“中彈”的基金數量極為有限,所以目前新股破發潮對基金凈值的影響也較為輕微。不過,如果破發成常態,則對希望靠打新股博取更高收益率的債券型基金而言,還是會有一定拖累。對股票型基金而言,新股破發造成的損失未必大過所持股票下跌造成的虧損。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