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早已絕跡的“凈值歸一”做法,近期被部分陽光私募基金作為營銷利器,吸引來大量客戶。“凈值歸一”給公募基金投資者帶來的傷害尚未完全消除,剛剛興起的陽光私募又要重蹈覆轍嗎?
眾所周知,2007年火爆一時的公募基金“凈值歸一”,實質是一種“障眼法”營銷伎倆。當時,公募基金為了迅速擴大資產管理規模,通過拆分或大比例分紅等手段,把基金凈值人為地降低,給很多不成熟的投資者造成基金“便宜”的假象,從而吸引來大量資金。
這種有意誤導投資者的行為后來被監管部門嚴格禁止。2008年初出臺的《關于證券投資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監管事項的補充規定》中明確指出,基金公司負責人使用“凈值歸一”等表述誤導基民,將被證監會約談,甚至被建議免除職務。但那些被基金一元面值吸引進來的不少投資者,不幸在2008年的全球股災中損失慘重,對公募基金的信任也從此大打折扣。
前車已覆,后車本應引以為戒。但部分陽光私募視而不見,把“凈值歸一”的游戲再度玩得風生水起。顯然,擴張資產管理規模的強烈沖動讓他們更重視眼前的利益,或者他們相信自己的投資能力一定會避免重蹈覆轍。
但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呢?說實話,很多基金研究人士對此并不樂觀。這些研究人士相信,陽光私募玩“凈值歸一”的結局或許與公募基金沒有什么不同。大批被“凈值歸一”吸引入場的投資者,最終還是會因為缺乏對陽光私募的了解逐漸離場。而一旦碰上市場暴跌,這批沒有做好風險防范準備的投資者,也許還會損失較大,最終產生對陽光私募基金的不信任感。
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業內優秀的陽光私募基金已在抵制這種做法。一家陽光私募基金的總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們內部討論發現,這種“凈值歸一”除了能吸引資金,并不會帶來太多好處。所以他們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決定不采用“凈值歸一”的手段來做市場營銷,還是扎扎實實地提高投研實力,為投資者創造好的效益,以此來吸引客戶。
相信這些走在陽光下、始終不迷失方向的私募才會笑到最后,成為陽光私募基金真正的領軍人物。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