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偉霖
如果我說它所處的環境惡劣、但它又過得不錯,你會理解我的意思嗎?
好吧,我承認,我盜用了薩特的名句。不過對于私募基金而言,我認為這可能是最恰當不過的比喻。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它就像一棵小樹,環境比較差但茁壯成長起來了。
無論是信托賬號暫停開戶的影響,還是今年震蕩的大市,似乎都應該會對去年順風順水的私募基金形成重大的打擊。但事實卻是,今年以來,這個行業共成立了 581只陽光私募產品,其中結構化產品235只,非結構化產品346只。超過了近兩年來的私募基金發行量的總和。11月的私募信托發行更是出現井噴行情,51只的發行數量創下年內新高。
如今私募基金市場的興起,根本原因在于私募基金發行制度已經緊密連接了信托、銀行、券商、私募、投資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首先在鏈條上游,銀行已經取代了券商的渠道地位,以其強勢營銷能力和信譽保證,在最大化的擴大私募規模的同時,也為投資人灌輸了私募基金理財的新觀念。
鏈條中端,信托公司的熱情因大筆賬戶使用費這一新開辟的財源而被充分調動,再非幾年前證券信托起步時的謹小慎微。
鏈條下游,私募不再是少數人的江湖,券商派、草根派和公募派紛紛崛起已經開始各領一時風騷。
種種因素作用下,造就了私募基金這一支中國資本市場上生猛且蓬勃的力量。
這個江湖波濤洶涌。一回頭總能看到幾個以往的風流人物落馬。因為這是個只認可現實業績的江湖,而且沒人記得住他以前做過什么,只知道他現在還有什么。
要從新聞的角度來說,負面的報道可能更受到外界的關注。雖然這對于2010年整個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而言只是在大海行舟中偶爾掀起的小波浪。但對于寄身于信托,且本身同樣依賴口碑生存的私募基金而言,仍需要引起行業自身乃至外界對其的關注。這所以如此強調,在于明年《基金法》將首次對私募基金身份進行承認,同時以發牌制代替信托制的說法也在坊間傳開。但我對于這種轉變持保留看法。至少在當前信托制的運行方面,有其合理的因素可供行業未來借鑒。
從年初時所撰寫的三羊資產林少立出局的連續報道,到年末爆炒的重陽投資舵手李旭利意外翻船,媒體們一再的告誡投資者這個私募江湖良莠不齊,甚至因近期公募派大佬們的頻頻落馬而興起了原罪論調。
我則更愿意站在另一個層面上去思考,落馬了那么多的私募大佬,但在涉及的私募產品中,投資人的利益卻基本能夠得到保障。這凸顯了陽光私募在制度上的優勢。
目前業內正在討論2011年《基金法》修改時是否以發牌制度代替如今的信托制,私募們期望解除限制放開手腳來發展。但從陽光私募這些年的運行情況看,在制定相關法規時還是更應該從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資者基本利益的原則出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