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付建利
在基金業,老鼠倉永遠都是一個爆炸性話題。近些日子,關于一些基金經理因為老鼠倉被調查或被邊控的傳聞又被炒作起來。其實,細細究之,只要基金業“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契約精神不牢牢地根植于每個從業者的靈魂深處,老鼠倉的傳聞就不會消失。任何一個行業,制度建構和規范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沒有從業人員內心的“道德律令”支撐,要取得公眾的信任就只能是鏡花水月。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少居民家庭一半以上的資產都配置在證券投資基金上。而借上一輪牛市取得大發展的中國基金業,如今雖然一年成立百余只新基金,但新基金募集規模卻逐漸下降,基金業整體份額相比2007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在基金業熱鬧的營銷戰后面,是持有人理性地用腳投票。
基金在中國歷經12年的發展,也取得了累累碩果。但令人遺憾的是,老鼠倉等損害持有人利益的行為,正侵蝕著基金業生存的基石——誠信。從唐建到王黎敏,從張野到涂強、劉海、韓剛,一直到日前沸沸揚揚的基金經理因老鼠倉被調查傳聞事件,僅僅兩年的時間,基金業就有十人深陷老鼠倉。
緣何如此?冷靜地想一想,我們雖然從西方引入了證券投資基金這一投資載體,但是發達資本市場基金業核心的契約精神,卻一直都沒有真正引進來。也就是說,我們引入了西方基金業的“殼”,卻沒有引入其內在的“魂”。說千道萬,基金業必須時刻秉持契約精神立言行事,這應當成為每一位從業人員的“信仰”。不過,國內少數基金經理將持有人的資產作為為自己撈取好處的籌碼,契約精神被拋到九霄云外。
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號召師夷長技,然而,階級立場決定了洋務派只能引入西方政治體制下形而下的“器”,對西方政治文明中形而上的“道”,卻無法引進,這也決定了洋務運動先天性的缺陷和不徹底性。如今,中國基金業立足于國內強大的經濟實力,上有監管層重拳打擊內幕交易,下有持有人的殷切期盼,更應該虛心學習西方證券投資基金業的“道”,在強化制度規范和處罰力度的同時,牢牢樹立從業人員的契約精神,杜絕老鼠倉和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才能真正長成參天大樹。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