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3個月有6位“80后”基金經理上任,坊間評價頗多,有說基金行業人才匱乏,也有說他們頗具勇氣。事實上,能否勝任基金經理與年齡無關,相比“70后”的醫學博士、“80后”的實戰精英或許更加勝任,“80后”基金經理增多,未必是個壞事。
記得早年的基金經理主要以學歷選拔為主,不管是學醫學的還是學服裝設計的,有個博士頭銜最重要。有些基金公司也強調招聘要求,普通員工至少碩士起。隨著一輪熊市的洗禮,基金經理的水平出現分化,同時優秀的基金經理又受到了私募基金的延攬,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浪潮高漲,于是留下來大量的基金經理缺口,現在出現的“80后”基金經理剛好有了施展拳腳的舞臺。
細細分析這批“80后”的來源,多半是基金公司內部提升,原本優秀的經理助理或許能夠破格提拔為基金經理,人們所爭論的,不過是他們的年齡,認為他們太年輕而已。
就我個人的感覺,“80后”成長到目前這個時間,如果不是純粹的學究派,也具備了幾年的工作經驗,如果畢業就進入基金公司工作,那么從業經驗也就基本達標,其工作能力未必遜于剛入行的醫學博士,這樣的人成為基金經理,對于基民來說未必是壞事。
實事求是地講,股市投資水平高低與基金經理的生理年齡和學歷并沒有過高聯系,別說是“80后”當基金經理,就是“90后”,只要投資能力達到了基金經理的要求,成為基金經理又有何不可。
不過對于公募基金來說,基金經理的頻繁更替絕非好事,不管是“50后”還是“80后”,能夠長期堅守一只基金才是基民的福氣,不管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都是服務基民數十年,量子基金就等同于索羅斯,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就是巴菲特。只有基金經理的執著,才能讓基民享受到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
這一點還是要說王亞偉,王亞偉執掌華夏大盤精選混合和華夏策略混合若干年,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投資收益,其水平高低不需要我評價,我只想說其持續多年為基民服務的敬業精神,這一點就很值得其他基金經理學習。
“80后”的基金經理能否成功,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不過我倒希望“80后”基金經理中的成功者,應謹記基民的信任和基金公司的培養,不要成名后便想著奔私,只有持久地經營,才能把自己塑造成巴菲特那樣的終極基金經理。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