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伴隨著近期王亞偉爆出辭職消息,公募基金人才荒問題再度被推向公眾視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由于基金管理經驗不足,頻頻上馬的80后基金經理業績并不“景氣”;同時,具備多年管理經驗的老基金經理卻幾乎流失殆盡,這也使得新生代基金經理一方面因為業績不佳受到多方指責,另一方面卻被寄予相當大的期望。
離職:從基金經理到高管
基金經理頻頻離職已經成為公募行業的“麻煩”,由于離職的基金經理大多選擇投奔私募,不免給市場留下“2萬億公募資產為私募練兵場”的口實。
Wind資訊顯示,截至8月31日,今年共有59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發生變動,變動次數達到265次,其中70%以上為離職。相對于目前僅有的61家公司,500人左右的基金經理,這相當于短短半年多時間換血過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基金人士離職潮中,基金公司高管、投資總監和明星基金經理成為主角,從公募行業的大佬搖身一變成為私募行業領軍。
由于公墓行業“奔私”數量激增,公募基金的人才結構漸漸出現斷層隱患。根據相關統計,現任376名基金經理中,有約22%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不足一年;約24%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一年到兩年之間。也就是說,在基金經理崗位上的時間不足兩年的經理約占近一半。
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足,基金公司品牌效應降低,成為公募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局。北京一位基金人士告訴記者,人才荒已經最大限度的暴露出基金行業制度建設上的一些弱點,如何通過制度改善挽留住基金經理,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從業年限與業績正相關
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過短之所以引發市場的普遍關注,主要是因為基金經理的從業經驗不足,限制了基金業績的提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基金經理的管理水平和從業時間長短有關,從業時間長的基金經理,業績一般要好于剛出道的基金經理。
統計數據顯示,從近一年的業績看,偏股型基金后10名的基金中,任職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不足2年,而在偏股型基金前10名的基金中,任職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為4.92年,這一數字是排名后10名基金經理的兩倍。
隨著基民投資用腳投票,公募基金經理的管理水平成為基民選擇投資品種主要的參考因素之一。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數十人的投研系統中,已經有多名80后的身影,一定程度上,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命運決定了公募行業的命運。
統計數據顯示,萬家基金的吳印和鄒昱、寶盈基金的溫勝普、銀河基金的張矛、融通基金的張敏、易方達基金的張勝記、富國基金的李曉銘、大成基金的倪明、博時基金的皮敏、匯添富基金的齊東超等10名“80后”基金經理掌管超過500億規模的基金資產。
“目前80后基金經理已經不少了,只是有些還沒有公布年齡。”一位基金經理透露。該人士同時指出,雖然資歷尚淺,不過從2005年至今的熊牛轉換,讓這些年輕人積累了不少市場經驗。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