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滕曉萌/文
早在成立之初,信達澳銀就曾經引發轟動:2007年初,信達澳銀的第一只基金——信達澳銀領先增長首日結束募集,一日募資83.34億元,創下了新公司首只基金的募資紀錄。
三年之后,截至2010年6月30日,信達澳銀已經擁有5只基金,但是總規模只有66.72億元,相比成立之初縮水20%。
含著金鑰匙出身
成立之前,信達澳銀可謂命運多舛。2003年,證監會批準成立漢唐澳銀基金公司。漢唐證券、澳大利亞首域集團、南方航空集團公司和南京揚子石化煉化有限責任公司四家各占基金公司注冊資本的40%、30%、16%和14%。
2004年,大股東漢唐證券就因為巨額不良資產無法為繼,而被信達資產托管。還在籌備中的漢唐澳銀,也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股東,先后傳出多家公司爭奪股權的消息。最終,信達資產入主。信達澳銀的股權結構也由此變更為信達資產54%,康聯首域46%。
在當時的基金公司中,信達澳銀成立較晚,但基本面未落下風:股東方信達資產雖然資產管理經驗有限,但是和建行歷史淵源極深,令信達澳銀在建行渠道能夠享受“銀行系”待遇;總經理李克難出身湘財證券,是湘財合豐元老之一;首任投資總監曾昭雄名聲赫赫,早在湘財荷銀時期就已成名。
規模并不隨業績增長
2008年3月,信達澳銀發出第二只基金——信達澳銀精華靈活配置,首募5.34億元。
此后不久,公司總經理李克難離職,由董事長何加武代行總經理職務。當時曾有傳言稱,李克難離去,是因為和信達資產意見分歧所致。
直到大半年后,公司總經理一職,才由主管市場的王重昆接任。
與此同期,信達澳銀旗下基金在業績表現上處于中上水平。發行于2007年、由曾昭雄親自管理的領先增長在2008年受挫,資產幾乎縮水1/3;但是精華配置卻在2008年大熊市中獲得4%的增長,業績搶眼。
但是業績并未傳遞到信達澳銀的份額上。信達澳銀對于市場擴張,仍然保持不緊不慢的速度。2009年2月,信達澳銀才發出第三只基金:信達澳銀穩定價值債券基金,首募11.4億元。
2009年12月,信達澳銀終于發出第四只基金:信達澳銀中小盤,募集總額18.68億元。
從數據來看,信達澳銀每只基金首募規模,在小基金公司中都足以交差,顯示建行渠道對于這家關聯公司仍然青睞有加。但是也正是因為渠道原因,幾乎每只基金打開后,都面臨巨額贖回壓力。
最新數據顯示,信達澳銀穩定價值還剩1.09億份,精華配置還剩0.93億份,2010年表現良好的中小盤也只剩9.70億份,相比首募規模,縮水幅度驚人。
“信達澳銀旗下最大的基金發行于2007年,到現在來看公司肯定不至于虧損,盈利應該還是可以保住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但是與這家公司三年來的業績表現和渠道優勢相比,其規模擴張確實較慢。”
最近利好信達澳銀的一個消息是,信達資產轉制為股份公司,可能隨后上市。不但建行可能成為戰略投資者,而且信達旗下多張金融牌照,有可能得到更深入的整合。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