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上周五,證監會發布了第二階段新股發行改革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然而這份文件卻讓一些債券基金經理度過了一個焦慮的周末。他們擔心,作為網下申購新股最積極,也是最主要機構的債券基金,可能因此新規而被大量擠出網下配售之列;同時亦憂心改革后的制度反而容易滋生承銷商與詢價機構之間的內幕交易。
小基金或被擠出
新股發行第二階段改革的首項措施,便引發了債券基金經理的不安。
規定稱:為進一步完善報價申購和配售約束機制,在中小型公司新股發行中,不再對全部有效申購進行同比例配售,而是由券商和發行人事前設定每筆網下配售的配售量,根據每筆配售量確定可獲配機構的數量,再對發行價格以上的入圍報價進行配售,如果入圍機構較多應進行隨機搖號,根據搖號結果進行配售。
這意味著,單個詢價機構需要購買的股份數量和相應的資金會大幅增加。監管層認為,這將加大定價者的責任,促使報價更加審慎和真實。
但此次改革措施卻引來一些基金經理的擔心。有債券基金經理認為,由于是券商和發行人確定配售量,把新股資源交給券商和發行人,這有可能導致一些小基金和小機構被擠出。因為券商和發行人喜歡對實力機構進行路演,進而大額配售新股,這可能將導致小基金公司和小基金難以涉足這一投資機會。
目前網下申購新股的主力大多是一些低風險產品,例如券商理財計劃和債券型基金等。而由于大部分債券基金規模不大,資產凈值在20億元以下居多,如果券商設定的每筆網下配售量偏高,便極容易觸及基金投資 “紅線”(一些規定要求某些詢價機構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能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百分之十)。
即便尚未觸及,但基金出于單只股票投資風險考慮等因素,可能將放棄部分中小盤股詢價。“債券基金和低風險機構將會由于規模小,可能全部被擠出網下配售。這些低風險產品的生存將是較大問題。”有債券基金經理悲觀地認為。
另一方面,對于新規是否能抑制機構報高發行價的沖動,基金經理也產生爭議。
有基金經理認為,新規下基金還是需要報出有效價格 (發行價格之上)才有資格配售,入圍之后才進入搖號環節,這意味著報高發行價動力仍然存在,根本無法解決詢價機構報高價的問題。
不過也有基金經理對新規表示歡迎,“大幅提高中簽股數,報價機構恐怕不敢再輕易哄抬發行價。”對于希望在二級市場參與的股票型基金來說,抑制發高發行價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好事一樁。而公募基金則早已對市場中個別報價“兇猛”的機構傷透腦筋。
滋生內幕交易的可能
即便如此,基金經理們在談及新股發行時,都不約而同地對其中牽涉的厚重利益往來表示無奈。他們考慮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證配售報價的公平性和分配的合理性?
對于新措施中“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一定數量的具有較高定價能力和長期投資取向的機構投資者(以下稱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這一新規,基金經理更擔心由此引發的券商與詢價機構之間可能產生的內幕交易問題。而其產生懷疑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對于發行人和承銷商的責任并沒有發揮真正約束作用。”
上海某合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質疑稱,這可能導致券商與各機構間的私下交易行為:“有沒有可能券商推薦的單個詢價機構,和券商一起拉抬發行價?”即便新規規定要披露參與詢價的機構的具體報價情況以加強社會監督,但該基金經理認為,事后諸葛亮的功效有限。
有基金經理表示,這種新股發行改革方式和債券市場的詢價配售機制非常類似,也是經過詢價和配售兩大環節,而其中暴露出的內幕交易、關聯交易非常多。此前的累計投標詢價機制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其最大的優點是做到了公正和公開。
基金觀點
中止發行難以出現
在新股網下發行中,基金參與意愿較強,也是有較強報價能力的群體。而基金經理對于新股發行制度中的不足之處,也有不少思考。
有基金經理提出,新股詢價有效門檻太低。《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中規定“初步詢價結束后,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4億股以下,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不足20家的,或者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4億股以上,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不足50家的,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不得確定發行價格,并應當中止發行。”
而不少機構投資者認為,承銷商找20家詢價對象來確保詢價有效太容易了,容易導致發行價的人為操縱。而詢價的邊際決定價格,因此參與報價的對象越多,越有利于定價市場化。
另外有基金經理建議,深圳交易所詢價可以學習上海交易所的詢價機制——按照一個區間進行申購。例如確定了發行價之后,在發行價10%以下左右的都可以進行申購,這樣可以部分緩解報高價的沖動,詢價導致的過高發行價,應該可以下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