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艷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經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下稱《清算協議》),市場盛傳的“小QFII”技術上已無障礙。
7月19日簽署的《清算協議》明確表明:金融機構包括證券經紀、基金和保險公司均可在香港的銀行開設人民幣賬戶,個人和企業之間可以通過銀行自由進行人民幣資金的支付和轉賬。
《清算協議》的修訂,無疑對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金融機構可開設人民幣賬戶,為在港中資機構通過俗稱的“小QFII”投資A股解決了技術障礙,并同時推動了內地的資本賬目開放。
“小QFII”起源
某中資機構高管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清算協議》修訂后金融機構可開設人民幣賬戶,對“小QFII”來說,是一種技術性安排。但“小QFII”最終是否能批、獲批資格和額度等實質性進展,仍待中國證監會、中國外匯管理局和央行等部門“會審”后方能作實。
據上述高管透露,“小QFII”的想法早在2007年熱議“港股直通車”時萌芽。“我們認為沒有QFII,不能體現在港中資機構對內地市場更了解的特點。”他表示,這就是在港中資機構特別QFII的起端。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跨境貿易結算“全球化”,人民幣的交易功能日顯,但境外尚未形成人民幣投資產品和資本市場。恒生銀行總經理兼財資及投資業務主管馮孝忠告訴記者,除了貿易融資外,境外人民幣需要投資渠道并產生具有吸引力的收益。
某中資券商高管指出,在港人民幣投資市場尚未正式成形,境外人民幣要回到A股和實體經濟才能產生較高收益。同時,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形成也是監管層所考慮的,在此情況下,“小QFII”呼聲日高。
“小QFII”:三個條件 兩種方式
上述中資機構高管表示,“小QFII”并不應該按照QFII的字面意思理解。“把特別QFII叫做‘小QFII’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正如土豆并非豆。”據他介紹,“小QFII”有三個組成條件,包括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只提供給在港中資金融機構作為試點。同時,需要是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即具有公募資格的資產管理公司方能獲得。但他透露,不排除有特批情況出現的可能性。
按照上述條件,只要擁有公募資格即9號牌(“就資產管理提供意見”)的持牌中資金融機構,均有可能獲得“小QFII”。但鑒于試點需要經驗和過去歷史規模的考慮,目前已有公募基金的中資金融機構明顯更有勝算。
至于“小QFII”將以何種方式實現,另一中資券商高層曾表示,有兩種方式都在考慮,一種是集合理財、基金產品,另一種是作為在香港投資A股的通道。
事實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超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最近均表示,中資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基金投資A股,已研究和推進得比較深入,應該會有好的結果。
對于“小QFII”的規模,上述中資機構高層透露,至少有100億元人民幣,但他表示規模仍是變量,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擴大,境外存量增加很快,200億~300億元人民幣也有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