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留職率最低的前十位,幾乎全是中小公司。整個行業的留職率在70%-80%左右
理財周報記者 滕曉萌/文
代表公司:金鷹、益民、中海
盡管明星基金經理“公轉私”,是引發外界關注基金行業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為了挽留人才而進行股權激勵,也一直是業內幾家龍頭公司的呼吁。但是統計顯示,真正的人才危機存在于中小基金公司。
據晨星統計,在過去的兩年中,金鷹基金成為基金經理留職率最低的公募基金:僅為25%。也就是說,平均來看,每年年初出現在金鷹基金各只產品說明書中的基金經理們,有3/4到了年底時已經不在金鷹基金,或者不再從事公募產品的投資管理工作。
在這份名單上,基金經理留職率最低的前十位,幾乎全是中小公司。除了金鷹之外,益民、中海的兩年來的留職率也在50%以下。而整個行業的留職率在70%-80%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會有20%-30%的基金經理發生變動。
金鷹基金:兩年內兩次高管換血
自2008年來,金鷹基金除了金鷹中小盤在2008年勇奪股基第三,而廣受矚目外,伴隨這家已經成立8年的公司更多的,還是其眼花繚亂的高管變動。
2008年8月,金鷹基金董事長譚思馬辭職。兩個月后,梁偉文出任董事長。
2009年底,再次傳出金鷹基金公司高管即將變動的消息。2010年初,金鷹基金公開招聘總經理。4月,金鷹基金終于發布公告,其大股東廣州證券總經理劉東出任董事長,原鵬華基金副總經理殷克勝出任總經理。
引人矚目的是,幾乎每次都是在公司高管團隊變動同時,投研團隊也發生變化。
2008年,原金鷹成分股優選基金經理李鵬的離職,就選在了和董事長譚思馬離職同一天公告。
2009年8月,選在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變動前夕。金鷹基金副總經理、執掌金鷹中小盤的龍蘇云因病離任。同時辭職的還有轉投寶盈基金的研究部總監夏和平,以及機構部總監汪從飛。
龍蘇云幾乎是金鷹基金史上最明星的基金經理,正是他2008年將金鷹中小盤送到業績三甲,才令當時已經成立6年的金鷹基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引起業內關注。
由于投研人才匱乏,至今只有5只基金的金鷹基金,曾在2010年3月發布公告,公開招聘首席策略分析師,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基金經理各一名,固定收益總監一名、研究總監一名。
對于一個管理資產不超過50億的公司而言,這幾乎已經足以構成一個投研高層團隊。
殷克勝履新后,金鷹基金為了補充投研團隊,業內首家開始推行基金經理競聘上崗。
晨星在報告中評價:“以金鷹為例,其公募基金經理團隊本身人數不多,而其中變動比例又比較高,在一些年份幾乎是一年下來整個基金經理團隊都發生了更換,這部分公司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值得思考。”
小公司流動率高過大公司
無論5年留職率,還是兩年留職率,金鷹基金都位居60家基金公司倒數第一。
而從晨星的數據來看,高管變動頻繁、投研團隊變動大、業績低迷、規模小,幾乎可以用來描述人才流失嚴重的大部分基金公司。
如益民基金,2009年年中開始股權變動,原股東重慶路橋將股權轉讓給重慶國際信托和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而直到2009年底,原天治基金總經理祖煜空降,才結束了公司整整大半年沒有總經理,僅僅由副總經理代行總經理職權的尷尬局面。
由于股東變更和管理層缺位,自2009年以來,益民基金沒有發出一只新產品。
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基金公司第三名——中海基金,同樣在2009年發生管理層變動。在股東安排下,以“最年輕基金總經理”聞名的康偉2009年9月離職,改由中海信托另一名高層陳浩鳴接任。
在原投資總監朱曉明2009年辭任基金經理后,中海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至今不足兩年。
除了企業文化、制度建設、管理層頻繁變動導致的小公司投研人才的流動率高于大公司外,另一個原因是,小公司普遍投研團隊較為精簡,一些產品較少的公司投研團隊一共不超過20人,基金經理不超過5名,因此少數人員變動對于整體流動率也能產生很大影響。
兩年留任率也僅有50%的中郵創業,是人才流動率較高的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但是該公司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四只基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