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公募派券商派民間派三分天下:私募中堅群像掃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4日 05:26  理財周報

  “公募派”和其他四五家券商、信托行業出身的基金經理一起,構成了目前江湖的中堅力量

  理財周報記者 滕曉萌/文

  2001年,李馳在深圳注冊成立同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時,A股市場正在次第展開一輪歷時4年之久的漫漫熊市。中國不但沒有得到監管層認可的私募基金公司,剛剛成立三年的“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也正陷于上一年“基金黑幕”口水戰帶來的打擊中,規模迅速縮水。

  那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最不好的一個時期,但已經有一批專業投資人在“老十家”闖出了名氣。李旭利在南方基金管理基金天元,趙軍在嘉實基金任投資部副總監,江暉在華夏基金管理基金興和,次年即闖入“年度基金經理”的十強。

  多年之后,他們和呂俊、田榮華、曾昭雄等人一起,構筑了中國陽光私募的第一梯隊——“公募派”。

  在數十家陽光私募中,迄今管理規模超過5億元的,至多只有十余家,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公募派”。他們和其他四五家券商、信托行業出身的基金經理一起,構成了目前江湖的中堅力量。

  公募派:溫室花朵?

  很多人不得不承認,盡管李馳、趙丹陽、裘國根等業內老人,都很早就開始通過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涉足私募業務。但是信托賬戶為主的陽光私募模式被發揚光大,卻是在2007年大牛市中,開始出現大批“公轉私”現象之后。

  那一年出現在陽光私募界的新面孔包括:工銀瑞信投資總監江暉、嘉實基金總經理助理趙軍、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呂俊、博時基金肖華、長盛基金田榮華、華夏基金石波、嘉實基金王貴文……

  “我們是投資戰士,身上帶著血和硝煙!我們的進入會翻開私募基金歷史新的一頁!”石波在成立尚雅投資時說。

  “公轉私”引起媒體熱議,也大幅提高了陽光私募的知名度。在牛市下,不少公募明星一出手就引起投資者熱捧。當期募集過億的新產品比比皆是。

  但是不少人剛一轉身,就遇到了2008年的大熊市,甘苦自知。

  2007年7月,北京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為原嘉實基金經理魏上云發出了第一只資金集合類證券投資信托——在上海、深圳陽光私募已成氣候時,這是北京地區出現的第一只陽光私募信托產品。

  “很長一段時間凈值都是負的,每次見他都臉色鐵青。”一位熟悉魏的私募界人士說。

  另一個被廣泛傳播的案例,是第一只產品就達到4.5億的王貴文,在2008年損失慘重,凈值甚至跌破0.5元,當年被媒體列為“公轉私”的負面典型。

  甚至慷慨陳詞帶著血和硝煙而來的石波,在產品成立不久后,也出現大面積虧損。

  那一年,為公募派挽回顏面的,是風格爭議極大的江暉。在大熊市中,星石所有產品仍然取得4%的正收益。

  市場從此了解江暉的風格:“低風險、低收益”。喜歡他的人,認為這是對于私募基金絕對收益追求的最完美體現;不喜歡他的人,嘲諷說他做的是固定收益產品。

  但是熊市畢竟確立了江暉的江湖地位,星石管理的資產迅速擴張。

  2008年就此成為第一批“公轉私”明星的分水嶺。凡是在那一年控制風險較好的公司,如田榮華的武當、趙軍的淡水泉等,此后都獲得投資者追捧,新產品不斷。

  而另一批在公募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卻就此沉寂。

  “公募私募管理要求不同,對于管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資產的公募基金來說,基金經理最重要的是宏觀策略能力和配置能力,因為100億以上的基金,可能持有股票接近1000只,一般個股交易利潤對于基金業績的貢獻很小。”一位明星公募基金經理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但是私募產品規模很小,會非常依賴管理人的個股選擇能力,需要交易型選手。”

  2009年,隨著小牛市的來臨,又一批明星公募老將投向私募。2月,信達澳銀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曾昭雄離職;5月,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李旭利離職。李旭利第一只產品就賣出12億的天量,超過多只公募基金規模,震驚了整個私募界。

  但是2010年的震蕩市來臨后,除了江暉依然憑借1%的正收益成功捍衛了自己“絕對收益”的名聲外,田榮華、趙軍皆表現不佳。淡水泉多只產品的凈值跌幅超過了15%。

  這一年公募派成績最好的選手是在泰達荷銀基金工作過7年的李澤剛,他的和聚一期在一季度收益超過30%,成為業界黑馬。

  “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就像溫室中的花朵,牛市還好,一看到熊市了,還要追求絕對收益,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一位“民間派”高手說。

  但他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公募派”在業績和風格上引起了多大爭議,其知名度對投資者和發行方的號召力,原超江湖其他派別。如呂俊一出山就得到了銀行渠道追捧,發出了私募界第一只銀行產品。

  目前規模最大的私募公司,幾乎都為“公募派”所掌控。盡管私募公司幾乎不對外公布產品規模等詳細情況。但是業內相信,目前除了重陽一騎絕塵,最高估算規模可能超過100億外,其他如星石、從容、武當、淡水泉、尚雅都已經邁過10億大關。

  券商派:私募冠軍專業戶

  2008年,當剛剛轉向私募行業的明星公募基金經理們被牛市壓得喘不過氣時,金中和順利摘得私募冠軍,其收益最好的產品,全年獲得了20%以上的正收益。

  金中和的首席執行官曾軍、投資總監鄧繼軍同出武漢大學國際金融專業。其中曾軍1994年起進入大鵬證券從事期貨和股票交易,歷任首席投資經理,證券投資部總經理,公司副總裁。

  鄧繼軍則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國信證券紅嶺中路營業部,負責大客戶管理。后來又相繼出任國信證券證券投資部經理、基金債券部經理;深圳證券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兼投資部經理。兩人都是典型的“券商派”。

  鄧繼軍曾經公開總結說,金中和跑贏熊市的投資思想,在于三點:“一方面是安全比利潤更重要。第二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三個,追求長期穩定收益。”

  而一位基金研究人員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在“券商派”中,金中和風格不算激進,對于風險控制相當看重,甚至鄧繼軍自己也不時自嘲投資過于保守。因此在2008年成功跑贏市場和同行后,2009年上半年都沒有明顯加倉,此后已經跟不上市場步伐,2009年業績平淡。

  2009年,摘得私募冠軍的,則是另一位券商派的代表人物羅偉廣。這位安信證券前分析師旗下的“新價值二期”在這一年創下了奇跡般的192.57%增長率。也幫助他的公司——新價值投資成為2010年擴張最快的陽光私募,迄今已發6期產品,越過10億元大關指日可待。

  另一家獲得業內推崇的“券商派”代表,是李華輪的朱雀。這是一家幾乎以西部證券團隊為班底的公司,李華輪曾任西部證券總經理助理兼客戶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副總經理梁躍軍曾任西部證券投資管理總部副總經理,公司另外多位投資經理均來自西部證券。

  在證券行業,西部證券自營部門赫赫有名,以其激進作風,和東方證券并稱“東邪西毒”。

  但朱雀卻多次在市場變化時表現出克制。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朱雀一期和二期,并沒有像同期成立的幾只“公轉私”產品一樣,明確看多,而是緩慢謹慎建倉。由于倉位不高,2008年,朱雀凈值損失僅在10%左右。而2009年適時加倉,則取得了60%以上的正收益。

  盡管沒有取得過單年冠軍,但是朱雀卻依靠穩健表現,成為目前最大的“券商派”私募公司,目前業內基本估計其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

  “民間派”:草根式生存

  相對于公募派的名氣,和券商派的團隊操作、渠道資源,大量的“民間派”們在發展上處于劣勢。至今,國內規模較大的“民間派”私募,仍然只有已經運作多年的云南信托中國龍和李馳的同威。

  中國龍除了業績表現穩定外,一大優勢在于,獲得了云南信托渠道的支持。與業內排行靠前的深國投、平安信托只是為陽光私募提供賬戶不同,云南信托一直致力于組建自己的投資團隊。早在2003年,就設立了第一只中國龍陽光私募基金,目前管理規模也在20億左右。

  “中國龍整體業績比較穩健,但是有的時候也會顯得過于謹慎。另外團隊的管理水平不一,有的時候會出現產品之間業績分化比較大的情況,比如馬宏管理的產品,今年就比趙凱管理的產品表現好。”前述基金研究員表示。

  事實上,中國龍的旗艦產品“中國龍”,在2007年曾經取得了171.61%的收益,奪得陽光私募冠軍,也奠定了中國龍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依靠長期利潤積累,中國龍旗下多只產品甚至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判斷錯誤,也從未發生跌破凈值的情況。

  和云南信托一樣,李馳也很早就進入了投資行業。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他一直拒絕私募信托計劃。他曾經在博文中表示,信托計劃需要分散投資,不適合自己集中投資的風格;也不可買入法人股獲得超額收益;此外,自己追求的是“馬拉松冠軍”,不想參與國內私募界的排名之戰,也不愿意與市場指數比賽。

  2008年,同威終于發出證券投資信托產品——深國投·同威一期。到目前為止,產品已經達到7只,業內基本估計其管理規模在5億-10億元之間。

  但是與崇尚“中國式價值投資”的李馳所設想的一樣,管理規模急劇擴張的同威在基金排名中并未有所表現。李馳曾接受公開采訪稱,同威一共只有幾只股票,幾乎都是他認為低估值的銀行股。

  這樣的投資組合在2010年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同威多只產品跌幅超過20%。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 相關專題: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