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私募網研究中心
私募公司的老產品比新發產品更受市場的追捧,個別公司甚至出現了“老基金門庭若市,新基金門可羅雀”的尷尬局面。“去年都行,今年肯定也可以啦!”這是投資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追捧私募公司的“老大”產品,是有其科學的理財依據,還是一個感性的想法?投資者又該如何正確看待私募基金的新老產品呢?
“老大”凈值高
有原因無定論
翻開私募基金凈值統計表看到,同一個系列的陽光私募產品中,“老大”的凈值往往比其他的凈值要高,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同為曾曉潔管理的樂晟1期和源樂晟2期,截至4月30日,凈值分別為2.2254元和1.0884元,相差超過一倍。雖然兩者的成立時間相差一年半,但其給投資者帶來的視覺沖擊不容小覷。
此外,道合1期和道合2期,分別成立于2007年9月和11月,凈值卻有26%的差距。(截至4月20日,道合1期0.8321元、道合2期0.6587元。)這兩只產品同為裴繼偉管理,兩年半的牛熊交替運作卻仍未平抑凈值差距,確實值得深思。
除去時間的因素,私募公司的老產品的凈值表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優于新產品。壹私募網研究中心對成立滿半年的322只產品中的31個系列產品的分析,21家公司的老產品凈值要高于同類產品,7家公司的新老產品凈值非常接近,只有3家公司的老產品凈值低于新產品。
如果再剔除成立時的市場大環境因素,的確有一些人為跡象。但也并非所有私募公司都對“老大”有偏愛,通過深入觀察后發現,武當1、2期和尚雅1、2期的凈值走勢圖似乎詮釋了武當資產和尚雅投資對“老大”的態度完全不同。
之所以選擇這兩家公司做比較,除了他們都是知名私募外,他們的成立時間非常接近,這就剔除了時間和當時的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通過圖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武當對老產品比較重視,但尚雅就看不出明顯傾向。
多重因素選新老產品
當下私募的三大派別中,公募奔私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公募經理做私募,不可避免地帶有公募基金“樹標桿”、“造明星產品”的某些理念。尤其是對于那些剛起步的陽光私募而言,要博得社會的認同,更是需要一個主打產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老大”產品無疑更受重視。
然而,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看,個別優秀的私募公司,旗下產品的凈值未來都趨于相同。比如,星石系列的近20只產品,其走勢與凈值高度重合,顯示出較高的一致性;呂俊的從容系列產品也呈現類似走勢。
再如,私募公司的產品增加后,必將迎來私募經理的擴容,不同私募經理的操盤也會對私募產品的凈值產生較大差異。比如,成立于2008年2月的粵財信托新價值2期,截至4月23日的凈值是1.836元;與之同月發行的新價值3期的凈值則為1.4701元,業績相差25%。而新價值2期的基金經理是羅偉廣,3 期則是黃云軒操盤。由此可見誰管理才是大問題。
事實上,基金凈值的高低從來都只是靜態的,從動態的業績增長率來選擇私募公司的新老產品更符合科學的理財觀。比如,慧安3號當前凈值為1.1653元,比慧安1號1.3242元的凈值低很多。但是,3號近半年來取得了39.66%的收益率,遠高于1號的20.99%收益率。此外,王貴文的隆圣2號近半年的收益率也超越隆圣1號近30%。
所以,在選擇私募基金時,應擺脫購買公募基金的舊思維,用全新的角度去度量,不僅要考量私募公司的投資理念、私募經理人的操盤風格,還要結合當時發行時的市場大環境,并綜合評估業績增長率,而不應只看其是“老大”還是“老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