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黃卉 |
□本版撰文信息時報記者 葉靜
陽光私募從誕生伊始就頂著名人執掌、操作靈活的光環,去年最牛陽光私募羅偉廣管理的信價值2號的漲幅達到192.57%,大幅超過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的業績,陽光私募儼然成了“賺錢機器”的代名詞,投資者蜂擁而至,陽光私募產品的認購門檻也不斷提高,從之前的100萬躍升至300萬。但是在光環的背后是殘酷的現實,wind數據統計顯示,714只已成立的陽光私募中有195只的累計凈值目前均在面值以下,比例達到27%,即使忽略今年剛剛成立的陽光私募基金,仍有164只基金處于虧損狀態。這其中有14只基金的跌幅超過40%,鑫鵬1期累計收益率為-66.08%,虧損幅度接近七成。
私募凈值大幅縮水管理者自掏腰包補償
截至目前,714只已成立的陽光私募中,有195只處于面值之下,其中虧損幅度超過40%的達到14只。虧損最為嚴重的是由阮杰管理的鑫鵬1期,虧損幅度接近七成,令投資者深度套牢。據記者了解,該基金掌門人阮杰曾在全國舉行的各大實盤操作大賽中取得過8項冠軍、2項亞軍和6項季軍,也因這一戰績為這只基金帶來了5700萬的募資金額。可是經過一年的運作,該基金不但沒有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反而出現巨額虧損,僅6個月的建倉期虧損幅度即達到55%。有投資者調侃稱,“這樣的虧損幅度連最差散戶都很難實現”。
本月16日,先鋒1號的管理者鈞鋒投資因為產品凈值長期在面值以下,成立以來累計虧損34.39%,鈞鋒投資為每位投資者補償45萬元,在補償完成后,產品的凈值回到面值100元。而2009年初,上海鑫地投資因為管理的“深國投 鑫地一期”在2008年凈值縮水超過五成,管理人一擲千萬為投資者的損失買單。但這并不是通行的辦法,盡管虧損私募眾多,但到目前為止也僅有上述兩例補償個案。
業績兩極分化嚴重選擇產品要考察過往業績
虧損嚴重的還有2007年被喻為“股神”的林園所執掌的私募產品,當初“一曬交割單”,讓他一舉成名,借著牛市的東風,他連發3只私募產品,但除了“林園”之外,其余兩只產品都出現大幅虧損,跌幅均接近30%。
不過,在私募基金中,也有不少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幫投資者實現了資產保值、增值的功能。其中成立以來回報率超過200%的有5只,均為2007年之前成立。如2003年8月1日成立的中國龍,7年的時間增值超過500%。回報率為100~200%之間的有17只,其中有部分基金的成立時間還是在“牛末熊初”成立的,比如2007年7月27日成立的金中和西鼎,成立以來的回報率達到109%,真正做到了“熊市不虧錢,牛市賺大錢”。成立于2007年9月30日的海洋之星1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雖然生不逢時,但是截至本月23日,其投資收益也達到86%。
分析人士提醒,考察一只私募基金是否具備投資潛力,應把它放在不同的市場中看待,如2007年牛市中的表現,2008年熊市中的表現,2009年下半年振蕩市中的表現,如果走過牛熊市,業績都沒有出色的表現,投資者還是趁早贖回更合適。
成立多靠名人效應員工平均僅10人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私募后,業績分化明顯。曾昭雄、魏上云、張英飚,在公募期間業績均靠后,但在進入私募后提升明顯,業績排名均處于前列。如曾昭雄在公募時管理的最后一只基金信達澳銀領先增長時,任期排名位于后10%,而他在私募近1年來排名卻已經位居前10%。而在公募期間排名前20%的基金經理,掌管的私募基金業績卻表現平平,其中王貴文、劉紅海在私募近1年排名都相對靠后。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陽光私募基金在國內只是剛剛起步,不少私募基金公司的成立,完全是靠名人效應,目前一家私募公司平均只有10個人,少的甚至只有三四個人。談不上投研團隊,對于上市公司的調研也只能是“蜻蜓點水”,或者用其他券商的研究報告,對于股票的投資都是靠個人的盤面感覺,有些甚至還是靠一些小道消息。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私募基金要慎之又慎。1分2分3分4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