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海 秦 程俊琳
創業板自今年2月以來表現強勁,申萬創業板指數創新高,2月4日以來漲幅超過60%。而目前創業板平均估值逼近100倍,最高達200倍,但同期滬深300估值只有20多倍。高估值下的創業板未來走向如何?基金又將如何投資?本次圓桌論壇邀請匯添富成長焦點、匯添富民營活力基金經理齊東超,富蘭克林國海成長動力基金經理潘江,中歐新藍籌基金、中歐中小盤基金經理沈洋共同探討。
創業板的成長性預期與估值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估值問題是不是下一步面臨的風險點?
齊東超:對創業板的投資,不如淡化創業板這個標簽,而去關注投資標的本身。目前,創業板的平均估值逼近100倍,如果從絕對靜止的水平來看,似乎很高,但從一個動態的角度來看,我們考慮的核心是企業盈利增長能否符合預期、是否具有持續性,并不是估值絕對水平的高低。只要增長能夠達到預期并且具有持續性,就可以實現與估值之間的平衡。
投資創業板股票,決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從企業盈利的可靠性、持續性、成長性設定嚴格的篩選標準來把關。
潘江:近期創業板的搶眼表現,我認為是機構或者游資看好創業板的投資機會。盡管目前創業板的平均估值很高,相對滬深300高出近5倍,不過,估值是公募基金的重要考慮因素,游資的投資思路中,估值并不是考慮的重要因素。
我個人認為,估值的確會成為創業板未來面臨的風險,但這種風險可能不會在近期出現。半年之后,特別是2010年年報時,風險會較大?疾鞎r間越長,估值風險就越大。
沈洋:近期權重股受到政策性壓制及流動性偏緊影響一直未有表現,估值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相反創業板股票估值一路上升,一方面由于國內投資者歷來有炒新的傳統,另外也與這些公司未來快速的成長預期有關。但如何平衡成長與估值是個頗具藝術性的問題,從創業板整體接近100倍市盈率而言,現在無疑已積累了較大的估值風險。
您認為創業板公司中最有前景的是哪些領域?理由是什么?
齊東超:我們較為關注的行業包括:“調結構”背景下的受益行業,七大戰略性新興行業——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還有與內需繁榮相關的消費服務行業。這主要是因這些行業與目前政策導向、政策基調和經濟發展方向最為契合,最可能成為引領新經濟增長的爆發點。
潘江:我認為創業板中肯定會出現很偉大的公司,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也許是無法想象的商機。還有一類公司,比如新能源,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鼓勵、并大力發展的行業,這其中也會有偉大的公司出現。
目前貴公司是否參與創業板?基金參與創業板的條件是否成熟?會如何參與?
潘江:目前我管理的富蘭克林國海成長動力基金還未參與創業板的投資。其原因主要兩點:其一是估值太高;其二是市值太小。我們公司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因此對于估值太高的企業,一般是不參與的。
齊東超:我們對部分創業板股票有所關注和投資。參與程度嚴格遵守基金契約和監管規定。我們認為基金參與創業板與否,一定要依托深入的研究調研和嚴格的投資決策流程,投資的前提是企業盈利的可靠性、持續性和成長性,同時我們會去考察公司治理結構、審視管理團隊和核心人員,并持續去追蹤企業成長路徑。
沈洋:僅參與新股申購,未在二級市場參與創業板。為審慎投資起見,公司將針對投資創業板專門制定制度,目前相關制度仍在討論中。
融資融券以及股指期貨業務的開展,使市場對藍籌板塊發力的想象再度顯現,在這個基礎之上,資金有從中小盤個股流向大盤藍籌的可能。一旦資金流向大盤藍籌,這是否會對創業板帶來資金分流的危險?
潘江:融資融券已經開始交易,而股指期貨也將于本月開閘,這兩項新業務開展,會吸引市場對藍籌股的關注程度。但我認為這種力量是偏中性的,長期看是不改變市場趨勢的。
分析資金的流向來看,任何一種新業務的開展,多少會分流一部分資金。但由于股指期貨的門檻較高,散戶參與的機會較小,所以這種分流的程度會很小。
齊東超:決定資金流向的最終因素仍然落到企業本身,而非大盤還是中小盤,包括行業輪動在內特點,也是由于相關行業的景氣程度、盈利增長預期與估值的權衡以及具體上市公司本身的質地。尤其是今年宏觀經濟相對復雜、證券市場也呈現分化和震蕩加劇的態勢,分化在所難免。因此無論是大盤股還是創業板的投資機會都會出現結構性分化,很難一榮俱榮或是一損俱損。
·精彩觀點·
創業板估值
齊東超:從絕對靜止的水平來看,創業板的估值似乎很高,但從一個動態的角度來看,只要增長能夠達到預期并且具有持續性,就可以實現與估值之間的平衡。
潘江:估值的確會成為創業板未來面臨的風險,但這種風險可能不會在近期出現?疾鞎r間越長,估值風險就越大。
沈洋:從創業板整體接近100倍市盈率而言,現在無疑已積累了較大的估值風險。
基金參與度
潘江:目前富蘭克林國海成長動力基金還未參與創業板的投資。對于估值太高的企業,一般不參與。
齊東超:我們對部分創業板股票有所關注和投資。參與程度嚴格遵守基金契約和監管規定。
沈洋:僅參與新股申購,未在二級市場參與創業板。公司將針對投資創業板專門制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