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良 上海報道
隨著新基分類審核制度的實施,基金隊伍的擴容速度明顯加快,而數量眾多的基金產品則讓基民在選擇上左右為難。一些基金公司敏銳地捕捉到基民的此類需求,通過推出連續配套的服務措施,主動扮演了基民投資“管家”的角色,力圖讓基民在投資選擇上更加輕松有效。這頗受那些期望實現輕松投資、甚至想當甩手掌柜的基民青睞,而一些注重組合投資的基民的需求,也在基金公司的“管家”服務中得到了滿足。
高端服務平民化
其實,“管家”服務在基金業中早已啟動。不過,由于多數基金公司將“管家”服務的對象定位為高端客戶,使得這種服務僅為少數大客戶所享有,而且服務內容也更多地具有銷售傾向性。不過,上投摩根日前針對基民一口氣推出的三項服務,所“管”的內容并不能直接帶來收益,卻讓普通基民切實體會了一把貼心的“管家”服務。
上投摩根推出的這三項服務分別為“基金觀察站”、“家庭理財全套餐”和“智能組合投”。其中,基金觀察站具有“基金模擬賬本、基金篩選、基金管理”三大功能,可以實現一站式查詢盈虧情況,并通過模擬投資進行投資分析,并為最后的投資決策作參考。此外還對所持基金凈值走勢進行實時追蹤,并使凈值能自動送達給投資者。
而家庭理財規劃全套餐則讓普通基民免費享受理財規劃師一對一量身定制的在線理財服務,整套系統包括家庭財務診斷、生命周期測試、養老規劃、子女教育規劃等功能。
在前兩項服務受到好評后,上投摩根將目光瞄準了基民組合投資需求,迅速推出基金業首個“智能組合投”。投資人使用該功能,最多可將 5只基金有機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類似“套餐”模式的組合,提供一次性設置多筆交易協議的功能,5筆交易操作就好像1筆交易操作一樣簡單,不但省心而且大大節約了時間。
業內人士認為,從上投摩根連續推出這種“管家”服務的動作來看,基金公司的營銷手段正趨向于服務手段的競爭,如何通過有效的服務設計來獲得基民的正面關注,成為眾多基金公司重點研究的課題。而這種設計不僅注重對自家品牌的維護和提升,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滿足基民的多樣化服務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基金的營銷工作已經逐漸脫離了簡單為銷售服務的思維模式,正開始向深層次的內涵式品牌挖掘。
求“新”更需求 “質”
基金公司期望通過更具深遠意義的營銷手段來贏得基民的“芳心”,這是推動基金公司在營銷工作中不斷創新的源動力。但在頻頻創新的背后,基金公司也需要綜合考量自身的運營能力,能否持續高效地為基民提供眾多的創新服務,切不可因噎廢食。
事實上,對于許多基金公司而言,人力成本非常高昂,而無論是新基金發行,還是日常營銷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部分公司的營銷部門員工都是滿負荷工作。在這種背景下,增加新的營銷服務勢必要增加人員工作強度,或者增加基金公司的人力成本。如果是前者,很有可能會出現人員過度疲勞現象,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如果是后者,則基金公司需要權衡成本和效益之間的比配。畢竟很多營銷服務的經濟效益考量,很難在短期看到,但人力成本的損耗,卻是一本明白賬。因此,對于基金公司來說,不可為了追求基民眼球而盲目創新。
其實,我們會發現,正是受到運營能力差距的制約,服務創新更多的是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專利,而小基金公司由于財力有限,往往無法推出實質性的創新服務。在基金業規模明顯遭遇瓶頸的當前,創新服務的有效性無疑是基金公司搶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而在這塊領域,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顯然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