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進入第二個十年的中國基金業,創新步伐明顯加快。LOF、ETF、平衡、定投……,無論是管理規模還是基金品種,都逐步與發達資本市場接軌。創新固然吸引眼球,但速成卻極易消化不良。2010年,基金業如何直面創新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深層次問題,從而輕裝上陣,已成業界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本報記者撰寫《基金謀變2010》四篇稿件,意在探討破解基金創新迷局。
□本報記者 江沂
2009年指數型基金擴張,LOF基金(上市型開放式基金)也成了規模達到300多億元的指數基金“巨無霸”,但是行內人卻注意到一點,這支巨無霸在場內交易的份額比例不足十分之一,有大量的份額“沉淀”在場外,這說明,大部分的投資者只是將它視為一只普通的開放式基金來申購的。同為交易所基金,LOF似乎顯得有點寂寞。
相反,同為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近兩年來邁開的步子要明顯超越LOF,無論從產品開發節奏還是交易活躍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ETF這兩年來都儼然成為冉冉升起的明星,而LOF在投資者中的關注度仍然需要提高。
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關注的基金定投,LOF就因為先天的弱勢沒有辦法搶占市場。據券商營業部工作人員透露,這背后的原因是因為經濟利益,事實上,通過券商交易系統,實現LOF基金定投技術上并沒有問題,但是加裝一個這樣的系統,券商需要投入幾十萬的開發費用,一些券商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并不愿意花費這樣一筆錢去做系統改造。因此,盡管LOF有很多指數型產品,但是投資者想定投,只能到銀行渠道申購,LOF的便利性并沒有明顯體現出來。
在機構投資者的眼中,ETF青睞有加,LOF則是輔助手段。機構投資者告訴記者:“由于產品設計本身的原因,ETF套利時間比較短,實際上可以做到T+0,但是LOF即便是兩個市場存在足夠多的價差,根據規定,跨市場套利必須進行T+2,套利時間一長,不確定性就更多,這是機構客戶舍LOF選擇ETF的原因。”
這樣看來,LOF有落入怪圈之嫌——由于知曉度低,交易量也就低,因為低交易量,渠道吝于投入,加上機構客戶套利不方便,產品的交易量就遲遲上不了臺階。如何改變這一局面?
事實上,LOF在未來融資融券的套利空間很大,在滬深交易所上月公布的可充抵保證金證券范圍和最高充抵比例中,LOF基金成為股權類產品中可充抵保證金比例較高的一類品種,其折算率最高可達80%,該上限要高于普通股票65%的折算率上限,投資者如果要獲取融資買入的高杠桿倍數,可以買入LOF基金充抵保證金后融出資金,再投資于標的證券。或者是股指期貨出臺后,利用滬深300基金中的LOF品種套利。
或許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縮短LOF的套利時間,如果轉市場托管的時間能夠縮短到當天辦結,對于投資者來說減少了套利的不確定性,將對機構客戶的進入產生刺激作用。近年來已經推出一些結構化的LOF品種,未來還可以推出一些類似的創新LOF,豐富機構的選擇空間。其實,LOF因為可以場內申購,具有普通開放式基金所不具備的優勢,若給予一定的重視,或能成為交易所基金里的新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