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有些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就已高達500萬元,有些基金公司老總的年收入高達1000萬元。到2007年至2009年,年收人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基金公司高管、投資總監或明星基金經理已經比較普遍遍,普通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大多數在百萬元以上。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朱江報道
近幾年來,因收入分配機制不夠合理,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如何分好社會財富這塊“蛋糕”,成為上至總理,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
然而,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們感到“不差錢’的似乎還比較少。基金業關于“盡快開展基金公司股權激勵試點”的政策建議,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
3月2日,中國基金業唯一一位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提交提案,建議就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盡快調研和論證,先行試點,逐步推開。
基金公司為何人才流失
謝衛說,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問題日趨嚴重,高級管理人員、優秀投研人員和其他核心業務人員流動頻繁。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服務于更廣大的投資者,這已經成為基金行業進一步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此同時,作為知識和人才密集型行業,目前國內基金公司的股權結構并未體現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按這一邏輯,基金業要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不但要給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們高額工資和巨額年終獎金,而且要給他一定的基金公司股權。
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們是真的激勵不足嗎?早在2()06年,有些明星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就已高達500萬元,有些基金公司老總的年收人高達1000萬元。到2007年至2009年,年收入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基金公司高管、投資總監或明星基金經理已經比較普遍,普通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大多數在百萬元以上。
國內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老總對筆者說,他的工作強度和付出并不見得比紡織工人大很多,之所以躋身高收入階層,是因為基金業屬于特許行業,壟斷競爭,所以勞動報酬也比較高。
那么,為什么很多明星基金經理會離開公募,轉行去做私募呢?與謝衛的分析正好相反,恰恰是因為公募基金業待遇豐厚,早已解決了他們一輩子甚至是幾輩子的生活所需要的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在公募基金打工的吸引力下降,他們已具備創辦自己私募基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風險要大得多,但回報也要高得多,加之私募基金業在中國的發展嚴重滯后,發展空間巨大,這對明星基金經理們的吸引力自然很強,值得一博。
明星基金經理向私募基金流動,其實是公募基金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
誰來為普通投資者代言
國內另一家基金公司的老總向筆者表示,他自1998年就進入基金業,就人力資源管理進行過系統研究。他認為,股權激勵就是所謂的“金手銬”,對于這個工具不宜夸大其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包括管理文化、崗位職責、績效評估等多個因素,股權激勵只是其中一項而已。“職員最在乎的是相對公平性,離職動機往往是尋求愉快的工作環境。基金公司給員工股權,就能保證股權分配的公平嗎?”
基金公司應該在解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其他問題后,再來考慮股權激勵問題。
代表基金業約7000名從業人員中部分高管們的意見,就股權激勵問題提出政策建議,這是謝衛作為政協委員的神圣權利,無可厚非。不過,對于約1億戶基金持有人來說,誰能代表他們提出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的政策建議呢?
自1998年以來,很多股票型基金給投資者的總回報處于微利狀態,有的甚至出現巨額虧損,能在整體上給予投資者較高回報率的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并不大。
公募基金業如何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在用人機制方面減少由政府部門或股東直接委派所帶來的裙帶關系,在新產品審批方面減少設租和尋租行為,在投研方面減少猖獗的“老鼠倉”,這些都是迫在眉睫、遠比股權激勵要重要得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