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基金 > 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探索 > 正文
趙娟 宋飛
一邊被公認為是高收入行業而頗受質疑,一邊是高壓力、嚴監管下人才流失日益加劇,基金行業股權激勵在越來越激化的矛盾中兩難。
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的一紙提案再度將基金公司的股權激勵話題推到輿論的中心。
業內疾呼的不只謝衛一人。2009年底以來,華夏、博時、易方達等大型基金公司的高管步調一致地談起了股權激勵。
合力呼吁
2010年2月,華夏基金老牌明星基金經理孫建冬宣布離職并將進入私募領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1998年即加入基金業的博時基金副總經理李全轉入保險行業的消息再度傳出。
正是看著越來越多老同行的“出走”,作為基金行業唯一的政協委員,謝衛首份在兩會上遞交了一份有關基金行業的提案——《關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提案》。
謝衛認為,基金業快速發展至今,最關鍵的人才問題沒有有效解決。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共計有38家公募基金公司發生了98起高管變動,共有150只老基金變動基金經理。多數基金的現任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的時間越來越短。
其實在謝衛之前,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近期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股權激勵問題:“如果沒有制約機制,股東一變,管理團隊就變,基金經理缺乏長期職業規劃,基金公司也很難實現長遠的發展。應該形成一個制度,讓優秀的人才愿意長久做下去,把基金業當作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范勇宏的觀點引起了很多同行的注意,被認為是基金行業 “老大哥”的華夏基金面對人才流失也有些顯得坐不住了。基金行業中,無論大小公司,都在為這個共同的話題所苦惱。
“大鍋飯沒有前途,公募基金比不過私募。”“由公轉私”的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掌舵人呂俊則在叫板他的老東家們。他稱,目前公司的投研人員全部來自基金公司和券商,員工知道自己何時、何種情況下能夠分享公司利潤,其勁頭是在公募基金無法比擬的。
博時基金總經理肖風曾笑稱,“說實話,到了12月,基金公司老總就要犯愁‘把獎金發完了,誰又該走了’的問題。”現在肖風的觀點依然沒有改變,他認為,股權激勵一直是行業的呼聲,《基金法》目前正在修訂過程中,如果把私募基金寫進去了,自然會把自然人持股、員工持股放進去。
易方達基金一位高管也表示,談“激勵”并不是簡單的為了利益,基金公司依靠的是人力資本,更需要讓人才培養有效化,基金公司需要人力資源配置的權利。
老話新說
其實,2005年底,監管層和基金公司就曾探討過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的辦法。2007年業內一度認為能推行試點。
最早考慮做股權激勵的是博時基金,南方基金還曾將目標定為“2008年將升華管理積極促成股權激勵落實”,嘉實和易方達當時都被認為是可能的試點。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股權激勵石沉大海,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高收入在國內外都受到爭議,而國內基金業被公認為高收入行業,尤其是在市場下跌階段,投資者遭受損失時對其股權激勵更為抵觸。2008年7月,財政部專門下文叫停國有控股上市金融企業股權激勵。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王群航則認為,不一定要拿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股權優劣作對比,基金經理出走,一方面是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需求,一方面也礙于公募制度設計中對于基金經理自身買賣股票的禁令,無法投資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
也有基金公司高管認為,部分放開從業人員投資股票的限制也是穩定人心的方法之一。一些基金公司也在試圖通過改善考核體系和培養計劃來留住人才。
謝衛對關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建議是,先行試點,新老并重,先易后難等。
但基金公司高管們的大聲疾呼能否有效則需看監管層的表態。
“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短期內是否可行并不重要,現在還是在一個凝聚共識的階段,達成共識比什么都重要。”謝衛稱。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