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旭 ○編輯 張亦文
近日,匯添富、友邦華泰、萬家等多家基金公司密集發布招聘啟事,招聘涉及研究總監、基金經理、渠道經理等多個崗位的專業人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基金經理“私奔”成潮和新基金的不斷成立,基金公司的人才缺口或在加大。
春節前后是基金公司人員密集流動的高峰期,今年亦不例外。國信證券統計報告顯示,節前一周共有6家基金公司旗下10只基金進行了人員調整,涉及基金經理12名;而將時間軸延長可以發現,春節前后10天時間,共有9家公司旗下21只基金變更基金經理,大大超出去年同一時期。
隨著基金經理“私奔”成潮,有媒體評論,表面上風光無限的基金業,已淪為給其他機構輸送人才的“黃埔軍校”。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所王群航認為,基金經理出走,一是礙于公募制度設計中對于基金經理自身買賣股票的禁令,無法投資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二是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需求,不少公募經理追求更加自由的工作環境及具有實現更高收益的可能,私募為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而另一方面,在近幾年基金行業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基金經理隊伍的擴容需求大大增加。去年年末新基金密集發行,基金數目的大規模擴張也使得基金公司在投研資源的總量上也捉襟見肘。“一方面公司內部一些資歷較淺的投研人士被火速提拔到一線,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公司也紛紛加大了對外的招聘力度,但是目前來看,‘人才荒’還是在延續”。
天相投顧表示,從部分基金經理實際管理和參與管理的基金數量來看,目前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出現局部短缺或者說是分配不均的現象。據統計,目前單個基金經理最多有參與4只基金管理的,其中還有管理基金經驗只有一年多的基金經理參與4只基金管理的;同時參與3只基金管理的基金經理超過30余名。
而從市場方面來看,投資者對于基金經理的出走顯現出較大的反應。銀行銷售渠道表示,不少基民都是沖著基金經理的明星效應來投資基金,一旦基金投研隊伍發生重大轉變,基民的不安全感明顯增加,贖回意愿也相應上升。
“這樣的情況很多見,基金公司前腳發布公告,基民后腳過來要求贖回。很多人沖著基金經理的名氣來投資,自然會出現‘人走茶涼’的局面。”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理財經理表示。
王群航認為,這是基金公司在營銷宣傳方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認為,一只基金的運作需要靠的是整個投研團隊的共同協作,而一些基金公司在營銷時片面強調基金經理個人的明星效應,以此來吸引投資者的眼球,使得不少基民將此作為選擇基金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