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想象沒有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維還是原來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嗎?“股神”何時離去,這個懸念牽動著華爾街。每到伯克希爾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時,華爾街總會猜測誰將是巴菲特接班人的最佳人選。
這樣的疑問在巴菲特那里似乎找不到答案。“股神”馬上就年滿80歲了,可他依然樂此不疲。有媒體寫道,“在巴菲特每每不置可否的微笑信息傳遞中,這樣的猜測漸趨冷靜,甚至有分析師指出,也許巴菲特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退休。”
雖然“股神”退休和尋找接班人的話題讓人饒有興趣,不過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其實與此無關,我們更關心的是其中能帶給深陷人才流失困境的中國基金業的啟示。
即便是人們對中國公募基金人才流失已然熟視無睹時,近期一位耕耘了十余年的業內大佬可能離開或“被離開”的傳言仍舊讓很多人感到吃驚。
可以說,公募基金圈子里的人物們,無論是誰,當你談及會不會離開的問題時,恐怕都很難給予一個確鑿的否定,關于“某某要走”的小道消息也總是此起彼伏。也許資產管理行業本身是個高流動的行業,人員流動是正常的,即使在海外也是如此。但以有效的方式留住核心人才,終究是一家公司保持自己競爭力的關鍵。
一個未來資產管理規模可能有著10倍甚至更多成長空間的行業,竟然無法留住核心人才,甚至是其中那些靈魂人物。這就是繁榮表象下中國基金業隱藏的危機。
我敬重的一位基金業前輩曾表達這樣的觀點:投資家應該是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自然的行業發展順序應該是先有投資家而后才有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家可以依據自己的理念去創設公司。這就如同對于巴菲特與伯克希爾·哈薩維而言,是先有巴菲特而后有伯克希爾·哈薩維。
如果不是巴菲特這樣的公司創立者和大股東,只要你有本事也可以憑借合伙人制度或股權激勵制度在公司內部獲得個人的成長空間,這使得人才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利益一致。就像“歐洲彼得·林奇”安東尼·波頓在進入富達國際之前也曾多次跳槽,但最終為富達服務了30年。
這樣一些機制,并不是萬靈藥,卻是破解人才難題不可缺失的條件。
而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其發展路徑與海外迥然不同。政策的扶持與規范,固然促成了行業的巨大發展,但也留下了制度設計的諸多未盡之處。如何鼓勵真正有才能有意愿的人為更多的國民管理財富,完善激勵制度是待補的一課,即使有種種爭議存在,也不可不為。否則,公募基金業的平庸化趨勢難以扭轉,最終影響的仍然是眾多普通持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