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長李勁表示,基金會資金來源可持續,出資方為上市公司需對股東負責,如果投資,風險難料。
文 本刊記者 岳巍
萬通公益基金會,單看名字,也能想到其必然與萬通公司有所關聯,何況其辦公室也正坐落在萬通總部所在的北京朝陽區景華北街的萬通中心寫字樓里。但是若以此來推斷他們之間的關系有多密切,那么你就錯了。
從這個非公募基金會成立那天起,馮侖以及他的萬通高管伙伴們就在刻意表現出與萬通公益基金會的距離感。萬通公益基金會現任秘書長李勁把這看做是馮侖以及萬通公司想要表明的一種態度——“萬通不想控制這個基金會,而是想讓它飛起來。”
定位決定策略
在萬通公益基金會的13名理事中,來自萬通公司的只有3人,而其中只有馮侖算得上高管。馮侖將萬通公益基金會的定位總結成7個字:獨自、專業、可持續。從這個定位中,可以看出公益基金會與企業的不同,也正是基于此,“萬通并未將其企業頂尖的決策者放到基金會中,即使有三名理事,也沒有表現出控制的欲望!崩顒湃缡钦f。
其實萬通對于基金會事務的盡量不干預,在李勁看來還遠未能保證理事會的高效運轉,“我們也意識到在執行團隊層面要提升的同時,理事會的治理能力也需要提升,所以理事會方面,我們還會邀請更為得力的理事來參與基金會的治理,而且會設法讓基金會形成一種優良的治理文化! 李勁將這一治理文化表述為表決文化,在李勁看來只有形成優良的表決文化,才能實現讓基金會內部擁有智慧的人來治理,也唯有在此前提下,這個機構才是有希望的,而這也正是馮侖所指的“獨立、專業和可持續”的要義所在。
基金會的可持續除了良好的制度架構之外,資金的充足投放也是其必要條件。也因此,所募資金的保值增值便成為能否實現充足投放的基本前提。當前情況下,非公募基金會實現保值增值的一般做法是將資金用于投資,以投資收益來支持基金會的后續運作。但是萬通公益基金會卻并不屬于此一類型,截至目前它沒有進行過任何形式的投資。
李勁不諱言這是出于謹慎,并且坦陳是出于現實與策略的考慮。在他看來,至少目前萬通公益基金會的定位還“比較小”,注冊資金只有400萬元人民幣,這與那些注冊資金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基金會沒有可比性。
顯然,萬通公益基金會目前的規模還是比較小,作為出資方的萬通是上市公司,其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對股民負責,非公募基金會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機會與風險并存,如果萬通拿出很大一筆錢來做非公募基金會,短期內會影響股東的部分利益。李勁認為,如果萬通從一開始就拿出幾億元資金來做公益基金會,不知道他們將怎樣對股東交代。
策略決定操作
正是出于這種試水性質的嘗試初衷,萬通公益基金會目前“規模不會很大”,其主要策略則是做“小而精”,而忌大而空、大而虛、大而全。李勁期待在這種策略下,萬通公益基金會能夠表現出足夠的靈活性,從而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實際上,除了策略層面的考慮之外,現實層面的限制也是萬通公益基金會沒有涉足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通公益基金會的主要業務領域是建設生態社區,對于中國社會來說,這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是在推廣和普及領域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命題。
李勁特別強調,生態社區的建設活動目前只做了一年,雖然參與者已經明確從中感受到其意義重大,但是也坦承有困難需要克服,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大規模投入無疑是“不理智的行為”。謹慎的結果就是萬通公益基金會的注冊資金只有400萬元,李勁說,這樣少量的原始資金,決定了萬通公益基金會不可能投資。
李勁同時認為,從技術上講,萬通公益基金會也沒有進行投資以實現資金保值增值的必要。因為基金會創辦時,萬通董事會通過了地產和實業兩個決議,決定萬通地產稅后利潤的0.5%,加上萬通實業稅后利潤的1%,每年滾動投入到基金會。
這個決議保證了萬通公益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是可持續的,只要萬通運營狀況良好,那么基金會獲得的投入就會相應充裕。李勁舉例說,2008年萬通地產與萬通實業合計注入資金500萬元,加上基金會自己的200余萬,二者相加,已經超過600萬,而其中還未包括馮侖本人以及其他高管額外投入基金會的資金。按照這種投入狀況,四五年后,萬通投入的總金額也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在這種情況下,萬通公益基金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投資,何況400萬的注冊資金即便用于投資,收益也不會很大,而風險卻難以預料,即如李勁所言:“做投資需要專門的人才,股東的錢進入基金會就成為了公共財產,而基金會方面必須對這一部分公共財產負責。”
退一步講,李勁堅持認為基金會的公益性質決定了它應該把錢更多地用來做公益而不是將其作為本金來實現增值。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萬通公益基金會目前正在進一步縮小注冊資金,希望由400萬元減至200萬元,正是因此,即便有投資的專門人才,萬通公益基金會應該也不會進行投資行為。
實際上,中國當前稅制也是李勁及萬通公益基金會排斥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當前稅制下,基金會投資所得需要繳納25%的所得稅,這也或多或少影響著萬通公益基金是否進行投資的決定。25%的所得稅是既成事實,也是民政部門代表公益機構與財稅部門交涉并最終達成的妥協,雖然不是最好的結局,但是也能接受,雙方“互有得失”。李勁介紹,《財稅2009年122號》里面有明確的規定,哪些收入為免稅收入,沒有列出的顯然就是要繳稅。這個通知將民非(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團還有基金會都包含在里面。但是他認為,公益機構的收入不應該看來源而應該看去向,即便是投資所獲收益,如果是用于公益目的,也應該免于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