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基金負責人認為,“老鼠倉”、“人才流失”等痼疾成為基金業發展的瓶頸,應該加快制度創新的步伐和力度,包括建立投資管理人證書制度,完善基金從業人員激勵機制等。
加大監管力度
在會議上,個別基金經理“老鼠倉”行為更成為熱議的話題,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認為,在現階段,投資基金監管的重點應該是對基金管理人的監管,可以考慮建立投資管理人證書制度,凡從事代客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管理人必須持證從業,而投資管理人資格的獲取,除考試外更重要的還應有從業經驗和一定的業績。
吳曉靈建議,應把很多有可能侵犯客戶利益的一些條款放在契約合同中,甚至可以引入集體訴訟條款,基金持有人可以對基金管理公司進行集團訴訟。
美國普信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林羿介紹,金融海嘯之后,美國對私募基金的監管也逐步加強,包括要求基金業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并要求對沖基金在證交會進行注冊,對私募投資基金的披露、報告和信息方面也更為嚴格。
也有嘉賓建議,嚴格限定私募基金募集方式,不得以公開或者變相公開的方式進行募集,甚至以后應對私募投資基金進行強制性第三方托管。
創新激勵機制
而在基金業界看來,“松綁”同樣是基金業制度創新的主題詞。博時基金總經理肖風提出,“人才隊伍的建設是當前基金公司面臨的最核心問題。基金公司普遍缺乏一個機制,面臨留不住人的問題。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設計確實很難跟員工強調‘這是你一輩子的事業’。”
“過度監管是導致很多投資研究人員想離開的重大原因。”曾是中國最早一批基金經理中的一員、如今轉投私募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公司合伙人李旭利認為。
林羿介紹,在美國,基金從業人員可以參與股票投資,但在購買前必須先向公司申報,公司在充分規避可能涉及內幕交易的情況下給予授權方可購買。從業人員必須將投資情況向公司進行充分披露。另外,美國最近頒發了一系列法規,要求對投資顧問特別是私募基金要進行注冊;為私募基金投資咨詢的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合規機制,內部也要有專人負責。在證交會注冊后,包括管理合同、管理費、如何做廣告、客戶資產的資金保管,還有從業職業道德都要接受監管。
李旭利比較認同美國的做法,“在全世界的市場里面,基金投資管理人員都可以持有股票,只需詳細地披露就可以了。我國不允許基金從業人員持有股票,這會形成基金從業人員逆向選擇的問題,而這種逆向選擇已開始約束基金行業的發展了。”
國泰基金總經理金旭建議,在未來的基金法修改中,應當體現“立法的市場化”原則,必須堅持適度放開整個基金行業的多元化競爭,包括基金公司的組織形式、發展模式、產品及組織架構的適度放開。金旭稱,中國基金行業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被開發或者是被嚴格限制發展,而不是一個過度自由發展的狀態。因此,堅持市場化的立法原則才能突破目前已有的瓶頸。
本報記者 江沂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