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良 上海報道
“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是近期基金“一對多”銷售困境的寫照。在經歷了一波搶購熱潮后,“一對多”發行的后來者們沮喪地發現,近期客戶的熱情正在迅速消退,甚至出現一些客戶預約后又爽約的現象。動輒兩三億的募集額已成奢望,一些基金公司開始為能否達到5千萬的成立底線而發愁。
國慶之后遇冷
首單“一對多”專戶產品——中銀專戶主題1號一日內閃電募集4億元的消息,曾點燃了基金公司搶食“一對多”業務的熱情。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顯示,短短兩個月內,33家基金公司就推出了多達106只“一對多”產品,銀行、券商處開始出現扎堆銷售。
短期供應量的激增,顯然大大超出了市場的承受能力。某基金公司專戶理財總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國慶之后“一對多”產品的銷售難度明顯加大,一些倉促上馬的產品因為渠道準備不足,更出現少人問津的情況,最后不得不找“幫忙”資金才得以成立。
“例如那些為了搶通道而臨時決定和小銀行、小券商合作的產品,由于客戶儲備太少,推廣起來困難重重。”該總監表示,“后來我們才發現,5個產品并非必須一次報滿,準備充足后陸續上報也會得到監管層的批準。因此,今后這種扎堆搶發的局面會逐步緩解。”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倉促上產品的不僅有中小基金公司,也有大型基金公司。這從側面反映出,盡管基金業此前大聲疾呼應加快放行“一對多”專戶業務,但許多基金公司其實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結果不得不“臨時抱佛腳”。
事實上,除了短期供應過多、準備工作不足外,“一對多”產品遇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來自銀行。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袁方表示,目前“一對多”產品銷售非常依賴銀行,而在取消業績分成條款后,銀行的銷售熱情明顯下降。“你會看到,為了安撫銀行,有些一對多產品還增加了客戶服務費等條款,但還是難以提高銀行的積極性,使得終端銷售遭遇困境。”袁方說。
業績有賺有賠
雖然銷售遇冷,但已經成立并運作的“一對多”產品業績依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盡管不能披露業績,但中國證券報記者還是從側面了解到,首批運作的“一對多”產品并非如此前預計的“只賺不賠”:某些有著豐富專戶運作經驗的基金公司運作的產品已經小有收益,但也有一些公司的產品由于踏錯節奏,已經在近期的市場震蕩中遭遇損失。
袁方認為,在“一對多”業務領域,擁有專戶業務牌照的公司基本都已進場,不少公司已有產品成立并入市,所以下一階段產品業績的比拼將非常激烈。他表示,在供需比例逆轉后,投資者可以更加仔細地挑選產品,不再像前期那樣饑不擇食。實際上,基金公司基于絕對回報的投資面臨不小的考驗,一些產品在起跑階段并不理想。未來投資者在參照實實在在的業績后,更容易選出適合自己的優秀產品。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為了限制銀行系基金公司“一枝獨秀”,原來業內預計的5只產品發完后立即可以申報新產品的政策已經悄然發生變化,監管層將會等到已經批下的產品被市場基本消化后才會再度開閘放水。據此計算,下一輪產品獲批或將等待來年。到時候各基金公司在專戶理財領域的實力比拼,可能會初見分曉。